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
- 注释
- 佛:佛教中的最高智慧和觉者。
从:自。
何方:哪里。
灭:消失。
去:前往。
既:既然。
言:说。
常住世:永恒存在世间。
今:现在。
在:位于。
何处:哪里。
- 翻译
- 佛是从哪里来的,又消失到哪里去呢?
既然说佛永远存在于世间,那现在佛又在哪里呢?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名为《问如满禅师(其一)》。诗中通过对佛祖来去之地的提问,探讨了佛教中的永恒与无常之谜。
“佛从何方来”,此句表达的是对佛陀本源的好奇与追寻,象征着人类对于生命起点和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诗人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对佛教哲学中永恒不变主题的探讨。
“灭向何方去”,则是对终极命运的一种思考,暗示了无常与变化是宇宙万物不可避免的规律。这里,“灭”字用得很妙,它既可以理解为佛陀涅槃之后的消亡,也可以引申为万物都有尽头。
“既言常住世”,这一句表达了对佛教中“常住”概念的质疑。在佛教中,常住通常指的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法身或真如,但在现实世界里,这种状态似乎与我们所见的无常相矛盾。
最后,“佛今在何处?”则是对前述问题的一个总结,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反思。它挑战了读者对于时间、空间和存在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是诗人内心对于永恒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探寻。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问题,触及了佛教哲学中一些深刻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宇宙的本性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奥秘。它不仅展现了李诵在文学上的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哲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延祐三年东平申屠先生掾山南宪司行部夷陵毁曹操祠为孔子庙歌颂赋论者夥矣后四十年余亦赋一首
西陵归来忽千古,操也何尝称魏武。
黄牛峡口不曾来,亦有巴人建祠宇。
巴人日日迎送神,男能唱歌女能舞。
一方说是鬼奸雄,血食依凭出巫语。
精灵托汝据荆襄,魂魄何由归邺许。
今年偶值申屠君,削吾尊罍彻吾俎。
茫茫穹壤复何之,夜夜荒林怨风雨。
无颜可见山阳公,有恨犹思茂陵土。
当时贼汉岂独孤,同日举兵皆可数。
高文一落在人间,只得群公诮狂虏。
寄与扶倾济弱人,慎勿欺心背其主。
望湖亭
望湖亭外波荡荡,渔舟客棹频来往。
好风卷雨黑云收,十里湖天平似掌。
长川极浦秋云清,锦帆自信牙樯轻。
兰桡掣动龙蛇影,棹歌惊起鹭鸥盟。
昔是席上珍,今作宦中客。
两载游帝京,双鬓半垂白。
三衢非为懒折腰,枫城联荫桐阴色。
黄金孰铸子期形,白玉空教和氏泣。
丈夫气概无惮劳,对此江山趣自高。
浩歌长啸天地窄,笑杀冯唐叹二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