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宜 春 裴 宰 是 将 军 旻 之 孙 唐 /无 可 垂 白 方 为 县 ,徒 知 大 父 雄 。山 春 南 去 棹 ,楚 夜 北 飞 鸿 。叠 嶂 和 云 灭 ,孤 城 与 岭 通 。谁 知 持 惠 化 ,一 境 动 清 风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垂白(chuí bái)的意思:指年老体衰,白发苍苍。
大父(dà fù)的意思:指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辈分的父亲。
叠嶂(dié zhàng)的意思:形容山峦重叠,连绵不绝。
飞鸿(fēi hóng)的意思:指雄鹰飞翔的姿态,形容才华出众、志向远大的人。
孤城(gū chéng)的意思:指单独存在的城市或孤立无援的城市。
惠化(huì huà)的意思:惠化指的是以仁爱之心感化他人,使其受益。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的言行能够影响他人,使其受到启发和教育。
清风(qīng fēng)的意思:指清新、舒适的风。比喻清新的气息或环境。
一境(yī jìng)的意思:形容景象、状态统一、一致。
- 注释
- 垂白:指年老,头发已白。
方为县:刚刚担任县令。
徒知:只知道。
大父:祖父,这里泛指先祖。
雄:英勇、英武。
山春:春天的山中。
南去棹:向南行进的船只,棹指船桨,代指船。
楚夜:楚地的夜晚。
北飞鸿:向北飞的大雁。
叠嶂:重叠的山峰。
和云灭:与云彩一起消失,形容山高云深。
孤城:孤独的城池,偏远的城。
与岭通:与山岭相通。
谁知:谁知道,这里有赞叹之意。
持惠化:施行仁慈的教化。
一境:全境,整个地区。
动清风:兴起清正之风。
- 翻译
- 年迈白发新任县官,只知先祖昔日英勇。
春到山中南行船行,楚地夜空北雁飞翔。
重峦叠嶂与云消融,孤独城池与山岭连通。
谁能知晓他施以仁政,全境都沐浴着清廉之风。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塞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边塞将士的孤独与豪迈,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垂白方为县,徒知大父雄。”开篇即以宏伟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壮丽景象,“垂白”指的是雪白的山峰,“大父雄”则是对将士家族英雄气概的赞颂,设定了整个诗歌的豪迈基调。
“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这里通过对山峦春色和远行大雁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边塞将士离别家园、征战他乡的情怀。春天的山峦美丽而又孤寂,大雁在夜晚北飞,象征着边塞军人的孤独与向往。
“叠嶂和云灭,孤城与岭通。”诗人通过对连绵山脉、飘渺云烟以及孤城与远岭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边塞的苍凉与辽阔。这里的“叠嶂”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山峦的层次感,而“和云灭”则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玄远感。
“谁知持惠化,一境动清风。”最后两句诗以哲理的笔触,表达了对边塞将士德行的赞美。他们在边疆之地,以仁德治理民众,使得一方水土皆成文明之境。此处的“谁知”表达了一种无人能及、难以言传的敬意,而“一境动清风”则是对这份德行影响所至之地的生动写照,清风似乎也被这一德行为之所感。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与将士情怀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和赞美,以及对边塞壮阔自然环境的深刻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至杭宿钱塘驿
昨夜宿临平,今旦入钱塘。
明岑净朝气,回浦漾晨光。
隐隐吴岫出,遥遥越岸长。
棱棱见摛堞,戢戢睹攒墙。
堪叹游歌地,都非佳丽场。
楼台已阒寂,阛阓亦荒凉。
平生昧陈力,末暮忝为郎。
徒然感恩义,谁复听忠良?
晚投公馆宿,官烛何炜煌。
自怜无补报,饮愧绕中肠。
答李宁之
涸鳞思赴海,倦翮念归山。
如何远游客,岁久不知还。
世涂方扰扰,豺虎尚为患。
久嫌军务劳,翻羡为客閒。
夜雨滴愁梦,晨风飒颓年。
丈夫虽耿介,亦或多苦颜。
而我承结邻,独喜相追攀。
未坚金石交,已枉瑶华篇。
时时感嘉贶,相视两悽酸。
岂不欲为答,情深谅难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