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乡不觉远,欢寡忧自繁。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夜 听 声 诗 南 北 朝 /鲍 照 辞 乡 不 觉 远 。欢 寡 忧 自 繁 。何 用 慰 秋 望 。清 烛 视 夜 翻 。
- 翻译
- 离别家乡未曾感到路途遥远,欢乐稀少忧愁却自行繁多。
如何安慰这秋天的期盼,唯有青色烛光下彻夜读书。
- 注释
- 辞乡:离开家乡。
不觉远:没有察觉路途遥远。
欢寡:欢乐很少。
忧自繁:忧愁自然增多。
何用:怎能,如何。
慰秋望:安慰秋天的期盼或寂寞的心情。
青烛:青色的蜡烛,这里可能指代夜晚读书的光景。
视夜翻:看着夜晚翻过书页,指熬夜阅读。
- 鉴赏
这首诗名为《夜听雨声》,出自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之手。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夜晚的细雨声响和烛光下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孤独感。
"辞乡不觉远,欢寡忧自繁" 这两句表明诗人离开家乡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心里并没有感到距离的遥远,因为内心的忧虑和孤独感占据了主要的情感。这里的“辞乡”指的是离别家乡,而“不觉远”则透露出一种对现实无奈的心态,仿佛时光流转,对于诗人来说,时间并没有让这种离愁减轻。
"何用慰秋望,青烛视夜翻"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和忧郁。秋天是万物凋零之季,而“慰秋望”则是在这个季节里寻求一种安慰。但诗人却问自己,何须去寻找这种安慰?因为内心的痛苦已经无法通过外界的景象得到缓解。而“青烛视夜翻”则是夜深时分,烛光摇曳之下,对着翻飞的书卷,或许是在追忆过去,或许是在思考未来,但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孤独与寂寞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它不仅仅是对夜晚雨声的一种描绘,更是对个人情怀的一次抒发,是对于孤独与忧郁的一种深刻体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百步洪二首·其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摩。
不学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观鱼歌
君不见东海有鲤钓不上,冯夷翻江春浩荡。
渔者归舟载月明,一声雷震桃花浪。
又不见北溟有鲲能吞舟,浪屋涛山相拍浮。
忽朝击水三千里,九万扶摇吴叶秋。
道人放浪游太乙,一泓寒玉浸春碧。
十丈晴波何净明,百尾巨鱼自跳踯。
锦鳞铁鬣红玉鬐,珠齿冰腮紫金脊。
绿玻瓈里飞璚梭,碧琉璃中掷金尺。
吾疑汉室曾漏网,否则禹门曾点额。
钓台千古松风寒,渭水一竿霜月白。
子产之意徒洋洋,庚氏之呼可策策。
有时听琴跃水心,有时认履伏池侧。
古人观棠有何心,今朝鉴止输闲客。
群鱼群鱼听我语,太乙真人在何许。
尚埋头角守污池,不展爪牙上星渚。
种成红杏不骑去,留向人间作霖雨。
《观鱼歌》【宋·白玉蟾】君不见东海有鲤钓不上,冯夷翻江春浩荡。渔者归舟载月明,一声雷震桃花浪。又不见北溟有鲲能吞舟,浪屋涛山相拍浮。忽朝击水三千里,九万扶摇吴叶秋。道人放浪游太乙,一泓寒玉浸春碧。十丈晴波何净明,百尾巨鱼自跳踯。锦鳞铁鬣红玉鬐,珠齿冰腮紫金脊。绿玻瓈里飞璚梭,碧琉璃中掷金尺。吾疑汉室曾漏网,否则禹门曾点额。钓台千古松风寒,渭水一竿霜月白。子产之意徒洋洋,庚氏之呼可策策。有时听琴跃水心,有时认履伏池侧。古人观棠有何心,今朝鉴止输闲客。群鱼群鱼听我语,太乙真人在何许。尚埋头角守污池,不展爪牙上星渚。种成红杏不骑去,留向人间作霖雨。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98067c66a85652c0508.html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
闲与先生话身事,浮名薄宦总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