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一》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一》全文
宋 / 王安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竹根殊胜皮冠,欲著先须短发乾。

要使山林人共见,不持方帽禦风寒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短发(duǎn fā)的意思:指头发短小,形容人的头发短。也可比喻事物长度短小。

风寒(fēng hán)的意思:形容寒冷刺骨,寒气透骨。

皮冠(pí guān)的意思:指外貌堂皇而内里卑鄙的人。

山林(shān lín)的意思:指山和林木,表示山林之间的景色或山林中的生态环境。

殊胜(shū shèng)的意思:非常优秀或出众,超越寻常

竹皮(zhú pí)的意思:指人薄弱、身体虚弱无力。

竹根(zhú gēn)的意思:指事物根基坚固,不易动摇。

竹皮冠(zhú pí guān)的意思:指人们对于品德高尚的人所给予的尊重和赞美。

注释
竹根:指普通的竹子。
殊胜:特别珍贵。
竹皮冠:指用竹皮制成的头饰。
短发乾:头发晒干以便佩戴。
山林人:生活在山林间的人们。
方帽:方形的帽子,可能指传统的遮风挡雨的帽子。
禦风寒:抵御风寒。
翻译
竹根虽然普通但竹皮却珍贵,想要戴它得先把头发晒干。
要让山林中的人们都看见,不戴方形帽子来抵挡风寒。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属于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中的第一首。诗中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希望友人能够在社会上脱颖而出的愿望。

“竹根殊胜竹皮冠”,这里的“殊胜”表达了一种超越常规的美好。竹根和竹皮都是竹子的部分,但诗中指出竹根比竹皮更加优雅,形象地说明了作者赠送这顶竹冠的特别之处。这不仅是对物品本身的赞赏,也反映了王安石对友人独特个性的认可和欣赏。

“欲著先须短发乾”,这里的“著”指的是戴上或佩戴。诗句表达了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能够尽快将这顶竹冠送到朋友手中,让它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件装饰品被闲置。这反映了王安石对友人即将面临的考验或挑战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要使山林人共见”,这里的“山林”通常指的是隐逸之地,引申为世外桃源。诗句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这顶竹冠,让朋友不仅在隐逸之地,即便是在更广阔的人群中,都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尊重。

“不持方帽禦风寒”,这句话则是对友人的一种提醒或建议。王安石通过诗句告诉我们,虽然竹冠有其特殊的美好,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实用性。在北宋的冬天,风寒可能会给人带来不适,因此作者劝诫朋友在需要的时候,也应该选择更为实用的头饰以保暖。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冠的描绘和赠送过程,以及对友人的关怀与提醒,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文学家精湛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朝代:宋   字:介甫   号:半山   生辰: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猜你喜欢

题尤使君郡圃十二诗·其五凝思斋

孙绰赋天台,伻人以图至。

公今身见之,情亲心更醉。

坐想复行吟,商颂得十二。

寄语范荣期,金声重掷地。

(0)

登江渎水心亭

晚兴清无比,幽亭积水中。

芰荷千柄雨,松竹四轩风。

斗鸭飞翎健,潜鱼静思冲。

飞潜乃常事,何足较穷通。

(0)

那日获诣芳园窃见新栽丛竹萧然可爱不能无诗辄献五章望垂台顾·其一

园中比比是花栏,史欠修篁十数竿。

时见此君怜淅沥,春来何处得檀栾。

黄初换叶应深惜,绿未成阴已好看。

看取北窗风更冷,不须炎月用冰盘。

(0)

西江月·其一

拾翠亭前水满,郎官湖上春回。仪龙新碾试琼杯。

更觉春江有味。拄杖行穿翠筱,吹花醉绕江梅。

故园心事老相催。此意陶潜能会。

(0)

椿径

栽培护灵根,夹道若车盖。

坐待八千岁,俨立风雨外。

(0)

伏承伯丈人待制侍郎九重涣号三聘鼎来促装戒道即膺爰立谨吟成送行诗五绝句缮写拜呈·其二

嘉谟岂但国蓍龟,旧学端为帝者师。

圣世欲收仁义效,行看平步凤凰池。

(0)
诗词分类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诗人
唐顺之 刘鹗 陈傅良 杜荀鹤 李光 陶渊明 黄玠 胡俨 魏野 程颂万 黄溍 刘过 吕岩 杨圻 韩偓 孙传庭 晏几道 谭嗣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