嶰谷管新抽,淇园节复修。
作龙还葛水,为马向并州。
邛王若有献,张骞应拜侯。
这首《赋得竹诗》是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所作,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竹子坚韧不拔、高洁脱俗的品格。
诗中以“嶰谷管新抽,淇园节复修”开篇,描绘了竹子从嶰谷和淇园中新生长出的情景,新竹破土而出,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接着,“作龙还葛水,为马向并州”,运用比喻手法,将竹子比作腾空而起的龙,或是驰骋于广阔天地间的骏马,表现了竹子的高远志向和不凡气度。
“柯亭临绝涧,桃枝夹细流”,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生长的环境,柯亭(可能指竹亭)临于深涧之上,周围桃树枝条夹杂在细流旁,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竹子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关系。
“冠学芙蓉势,花堪威凤游”,将竹子的形态与芙蓉相比较,形容其挺拔的姿态如同芙蓉之冠,而其花则能吸引威凤前来游憩,进一步突出了竹子的美丽与尊贵。
最后,“邛王若有献,张骞应拜侯”,借用历史典故,想象如果竹子作为珍贵之物被邛王进献给汉朝使者张骞,张骞会因此受到封赏,以此来表达对竹子价值的肯定和对其美好品质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更赋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体现了诗人对竹子品格的高度赞赏和对自然界的深情礼赞。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