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辞李泌相,敢恋谢安山?
倘徼开史局,予岂望投閒!
此诗《梧州杂诗(其二十五)》由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展现了诗人对仕途与隐逸之间抉择的深刻思考。
首句“学士逃荣久”,点明了诗人曾长期逃避官场的荣耀与束缚,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接着,“三年不押班”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远离官场、不参与朝廷日常活动的状态,体现了他追求内心宁静的决心。
“坚辞李泌相,敢恋谢安山?”这两句运用典故,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李泌和谢安为参照,表达了诗人对权力的淡泊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李泌是唐代著名宰相,而谢安则是东晋时期的名臣,他们都以高洁的品性和超然的风度著称。通过对比,诗人表明自己不愿像他们那样深陷权力漩涡,而是更倾向于过一种接近自然、心灵自由的生活。
“蛮峒家初寄,中书诏且颁。”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可能即将前往边远地区任职,同时朝廷的诏令也下达到了这里。这既是对现实处境的客观描述,也是对诗人内心矛盾的反映——一方面渴望远离官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朝廷的召唤。
最后,“倘徼开史局,予岂望投閒!”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编纂工作的兴趣,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这句话,诗人似乎在暗示自己即使被安排到史局工作,也并不期待借此逃避责任或追求闲散生活,而是希望在历史的记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钱澄之对官场与自然、权力与自由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追求内心平静与自我实现道路上的坚定决心。
风前旧揖青绮帔,老去今披古锦囊。
千古未忘图像拜,也知风骨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