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腊 月 初 三 日 虏 人 攻 城 以 强 弩 射 退 获 捷 宋 /赵 万 年 四 围 钙 鼓 震 天 鸣 ,虏 骑 平 明 尽 逼 城 。万 弩 应 弦 因 退 走 ,却 疑 城 上 有 神 兵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鼓震(gǔ zhèn)的意思:形容声势浩大,震撼人心。
平明(píng míng)的意思:平明指的是天刚亮的时候,也就是早晨的时候。
神兵(shén bīng)的意思:指非凡的武器或战士,也可指拥有超凡能力的人或物。
四围(sì wéi)的意思:指周围的环境或者事物。
退走(tuì zǒu)的意思:指因害怕、畏惧或遇到困难而退却、撤退。
疑城(yí chéng)的意思:指不确定、怀疑的城市。
应弦(yīng xián)的意思:指乐器弦上的音符被弹奏后,立即发出声音,比喻对号入座,应声而动。
有神(yǒu shén)的意思:指有神奇的力量或者有非凡的才能。
钲鼓(zhēng gǔ)的意思:指音乐声、鼓声非常响亮、激昂。
- 翻译
- 四周的钲鼓声震天响,敌人的骑兵在黎明时分逼近了城墙。
无数的弓箭随着弦声齐发,敌人惊恐退却,还以为城头有神兵相助。
- 注释
- 钲鼓:古代军中的铜制打击乐器,用于指挥军队。
虏骑:敌人的骑兵。
平明:黎明时分。
尽逼城:全部逼近城市。
万弩:众多的弓弩。
应弦:随着弦的拉动。
退走:逃跑。
却疑:反而怀疑。
神兵:像是有神灵帮助的士兵。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朝时期赵万年在腊月初三遭遇敌军(虏骑)进攻的场景。开篇通过“四围钲鼓震天鸣”一句,展现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钲鼓之声响彻云霄,营造出战斗的紧迫气氛。接着,“虏骑平明尽逼城”点明了敌人的攻势猛烈,直逼城池,形势危急。
然而,诗人并未渲染败势,而是笔锋一转:“万弩应弦因退走”,描述了宋军以强弩反击,敌人在箭雨中纷纷退却的情景。这一转折体现了宋军的勇猛和战术的有效,同时也暗示了可能有神兵相助的神秘色彩,增添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最后,“却疑城上有神兵”以想象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既赞美了士兵们的英勇,也寓言了民心所向和神灵庇佑的力量。整首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战斗的现场感和胜利的喜悦,展现了宋军的智勇和胜利的不易。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