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光是幻,难道照非缘。
灭尽归何处,将残续有权。
这首诗以禅室中的灯火为喻,探讨了虚实、因果、存在与消逝之间的深刻哲理。首句“已知光是幻”点出灯火虽明亮,却并非实体,而是虚幻的存在,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其虚幻性的一面。接着,“难道照非缘”则提出疑问,既然光的存在非出于偶然,那么它照亮世界的过程是否也蕴含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或因果关系?“灭尽归何处,将残续有权”两句进一步探讨了事物消亡后的去向和未来可能的延续,引人深思。
“分能千百影,聚亦往来烟”描绘了灯火在不同状态下的景象,无论是分散时形成的众多光影,还是聚集时形成的烟雾,都形象地展现了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此际原无著,聊凭膏火传”则表达了对当下瞬间的无常和短暂的理解,同时强调了通过灯火这一媒介,可以传递温暖和光明,象征着即使在短暂与无常中,也有着连接与传承的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存在、时间与永恒之间复杂关系的洞察,以及在面对无常与变幻时寻求稳定与连结的渴望。
诸水流天险,兹邦据上游。
清时偃兵甲,下秩叨燕游。
台榭敞高原,遥临芳物繁。
残花飞广陌,垂柳静辕门。
辕门春色四山通,置酒凭春赏未穷。
众乐杂陈极窈窕,忽惊横吹满军中。
浮云遽离高空去,草木飘飖江起风。
急语萧条闻出塞,大声振动作平戎。
一堂壮士皆怒目,书生抚席亦填胸。
曲半拂衣投箸起,雄心横发不能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