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问庵中事,人驯虎亦驯。
杨梅几番熟,谁为惜馀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中景象,通过“欲问庵中事,人驯虎亦驯”两句,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庵中之事,未见详述,但通过“人驯虎亦驯”这一细节,可以想象出庵内环境之幽静,管理之有序,甚至可能蕴含着某种超脱世俗的修行氛围。
“杨梅几番熟,谁为惜馀春”则将视线转向自然界的变迁,杨梅的成熟与季节的更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谁为惜馀春”,一句问语,似乎在询问世间是否有人能真正珍惜这最后的春光,或是对春去夏来的一种无奈与感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和谐共生、珍惜时光主题的探讨。
阿黑堂堂,相君之面,公然贵合封侯。
双眸烂如,岩电企脚科头。
岂少良弓名马,黄皮舞槊气吞牛。
真难测,又耽书史,更足风流。
文则个,武则个,诙谐惯打鼓,与拨箜篌。
最喜饮醇近色,妙舞清讴。
漫击唾壶如意,且将笑傲寄沧洲。
须臾看,冠簪獬豸,道拥骅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