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雨 中 游 天 竺 灵 感 观 音 院 宋 /苏 轼 蚕 欲 老 ,麦 半 黄 ,前 山 后 山 雨 浪 浪 。农 夫 辍 耒 女 废 筐 ,白 衣 仙 人 在 高 堂 。
- 注释
- 蚕:指家蚕,用于养蚕缫丝。
欲老:快要结束或老化。
麦半黄:麦子即将成熟,颜色变为黄色。
辍耒:停止耕田,耒是古代的一种农具。
女废筐:女子不再编织或捡拾。
白衣仙人:可能象征着尊贵或神秘的人物。
高堂:指房屋的上层,常用来指代尊贵的位置。
- 翻译
- 蚕快要老了,麦子也已半黄,前山后山的雨连绵不断。
农夫停止耕作,女子也放下篮筐,穿着白衣服的仙人坐在高堂之上。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春日的景象。开篇“蚕欲老,麦半黄”两句,写出了时序的流转和自然界的生长周期,即将结茧的蠶丝和半黄的麦子,表明春天已到中后期,万物生长正当其时。
接着,“前山后山雨浪浪”一句,则以动人的语言描绘出连绵不断的春雨给大地带来的滋润。雨水如波涛般覆盖了前方和后方的山峦,营造出一种柔和而丰沛的氛围。
诗歌的下半段“农夫辍耒女废筐”写出了因为连绵春雨而暂时停歇劳作的情景。农民们放下了犁耙之事,女子们也搁置了编织竹筐的工作,展现出一种因雨水带来的短暂休憩。
最后,“白衣仙人在高堂”则是诗人心境的一种寄托。白衣者往往象征着清净无为,仙人则代表着超脱尘世。在这里,白衣仙人的形象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他置身于高堂之上,俯瞰着这片雨中春意盎然的山川,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雨中的景色与人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