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向无空灭,心因不住生。
湿灰犹示相,稿木可为形。
这首诗描绘了禅师入定的场景,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超脱的意境。首句“师今方入定”,简洁明了地引入主题,点明禅师正在进入冥想的状态。接下来的“胜果几时成”则引出对禅修成果的期待与思考,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难。
“法向无空灭,心因不住生”两句,揭示了佛法的真谛与修行者内心的动态。法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心则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才能使心与法相契合,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湿灰犹示相,稿木可为形”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湿灰虽已冷却,但其痕迹犹存;枯木虽已凋零,但仍能作为形象的象征。这不仅表达了事物虽已改变,但其本质或影响仍留有痕迹的哲理,也暗含了修行过程中,即使外在形式有所变化,内在的精神追求与本质却始终不变的主题。
最后,“恍忽莲台上,人天涌化城”描绘了一幅超凡脱俗的景象,仿佛禅师已达到了某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如同置身于莲花盛开的圣洁之地,周围涌动着化城,象征着修行者所创造的、充满智慧与慈悲的世界。整首诗通过对禅师入定情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哲学中关于自我超越、心灵净化以及最终达到涅槃境界的深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