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琅邪山的历史与自然之美,通过对比古今,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不变的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共存。
首句“晋王曾此隐”,点明了琅邪山曾是古代王侯隐居之地,暗示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晋王在此隐居,或许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寻求心灵的宁静,也可能是为了避世修行,追求精神的升华。这一句不仅提到了琅邪山的历史人物,也预示了接下来诗句中将要展现的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次句“释子住何年”,将话题转向了佛教徒在琅邪山的居住历史。释子,即指僧人或佛教徒,他们可能在此修行、讲经,或是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一句与上一句形成对比,从王侯的隐居转而关注到僧侣的生活,进一步丰富了琅邪山的文化内涵。
接着,“泉石无今古”,强调了琅邪山的自然景观不受时间限制,泉水和岩石自古至今都保持着它们原始的美丽与力量。这句话通过“无今古”三个字,表达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自然之美的恒久魅力。
最后,“图经有后先”,指出琅邪山的历史记录和文化传承。图经在这里指的是记载山川地理、历史故事的书籍或地图。这句话表明,琅邪山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这些记录和传承使得琅邪山成为了一个研究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宝库。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琅邪山历史人物的追忆、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文化传承的提及,展现了琅邪山作为一处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独特之地的魅力。它不仅赞美了琅邪山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表达。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驯鹿篇
暖食夭夭涧边草,寒食畇畇亩中稻。
气闲性逸致食谁,无乃园夫与田老。
食人之食解人意,呈瑞衔花说仙岛。
变苍为白记千年,作颂陈图贻寿考。
腾麛戏牝亦自适,伎伎牲牲炫文藻。
呼来喝去足调笑,仰首呦呦向晴昊。
我今哀汝狎且驯,始为玩物终杀身。
大地无处无松筠,何不自牧南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