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上初无招屈亭,沅湘近在国南坰。
《学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皇帝阁六首·其六》全文
- 翻译
- 汴水之滨本没有招屈亭,沅江湘水却近在国境之南的郊野。
朝廷官员随意地准备着新粽子,但谏官们仍记得要保持清醒的记忆。
- 注释
- 汴上:指汴河两岸。
屈亭:招屈亭,用来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地方。
沅湘:沅江和湘江,流经湖南地区。
坰:郊野,偏远的田野。
太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膳食。
漫解:随意地,随便地。
供新粽:准备新的粽子作为节日食品。
谏列:谏官的行列,指负责进谏的官员群体。
独醒:指屈原《离骚》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比喻保持清醒的洞察力。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题目为《学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皇帝阁六首(其六)》。诗人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汴上”(北宋都城开封)与“沅湘”(湖南沅水和湘水,屈原曾流放之地)的联想,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屈原的敬仰和对忠直精神的怀念。
首句“汴上初无招屈亭”,暗示了在当时的开封并没有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招屈亭,暗寓屈原的悲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次句“沅湘近在国南坰”则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遥远的沅湘地区,屈原的故乡,强调了屈原的精神距离北宋朝廷并不遥远。
第三句“太官漫解供新粽”,“太官”指宫廷中的官员,他们虽然准备了节日的粽子,但诗人认为这并不能真正纪念屈原的精神,只是形式上的供奉。“漫解”二字带有轻视之意,表达出诗人对这种表面行为的不满。最后一句“谏列犹应记独醒”,“谏列”指屈原的忠诚直言,“独醒”形容他清醒地认识到时弊,诗人借此呼吁人们不应忘记屈原那种独立不阿的清醒态度。
整首诗通过端午节的习俗,寓言式地表达了对屈原忠贞品质的赞扬和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苏辙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道德操守的坚守。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