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定转宜远,日斜元未栖。
一声归两眼,不负拄枯藜。
这首诗描绘了高飞的大雁在云层中穿梭的壮丽景象,以及它们在水边村落和山间寺庙附近盘旋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首句“高雁承云薄”,以“承”字生动地描绘了大雁在云层中飞行的姿态,仿佛它们是云层的一部分,轻盈而自由。接着,“参差去复齐”则展示了大雁飞行时的队形变化,既有各自独立的轨迹,又能在某一时刻整齐划一,展现出群体的秩序与美感。
“水村连落岸,山寺迫浮溪”两句,将视线从天空转向地面,描绘了大雁飞行路径旁的自然景观。水边的村落与远处的山寺,与流动的溪水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这里运用了“连”、“迫”等词语,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连贯性,也暗示了大雁飞行路线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
“风定转宜远,日斜元未栖”进一步描绘了大雁飞行的状态。在风平浪静之时,大雁似乎更加适宜于长途飞行;而当夕阳西下,天色渐暗,它们却并未选择栖息,而是继续在空中翱翔。这不仅体现了大雁的迁徙习性,也暗示了它们对自由与远方的追求。
最后,“一声归两眼,不负拄枯藜”以简练的语言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大雁归途的感慨。一声归雁,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境遇,或许是在思考人生的方向与归宿。这里的“拄枯藜”可能象征着年迈或生活的艰辛,但诗人并未因此感到沮丧,反而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飞大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和谐与美丽,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羽檄走边遽,虎符出精兵。
壮士卷甲起,骨肉送之行。
击筑歌易悲,挈榼酒更倾。
关山杀气缠,寒日无晶明。
箭落紫塞雕,马裂黄河冰。
岂畏虏骑多,只忧将权轻。
阃外不中制,一贤当长城。
鼓行渡沙碛,愿勒燕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