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东林(dōng lín)的意思:指东晋时期桓温、桓玄父子的势力范围,后来泛指权贵集团。
寂寞(jì mò)的意思:形容孤独、冷清,没有人陪伴或交流。
林下(lín xià)的意思:指在树林中、森林里,多用来形容隐居、避世的境地。
名山(míng shān)的意思:指有名的山峰或山脉,也用来形容有声望、有名望的人或事物。
清辉(qīng huī)的意思:明亮的光芒
日暮(rì mù)的意思: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也比喻事情接近尾声或即将结束。
山僧(shān sēng)的意思:指隐居山林的僧人,比喻远离尘嚣,修身养性的人。
是非(shì fēi)的意思:指对是与非的辨别,也可指是非曲直、对错。
世情(shì qíng)的意思:指世界上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情感状态。
石溪(shí xī)的意思:指水流经石头之间的小溪流。形容水流清澈明亮。
溪流(xī liú)的意思:形容水流清澈、流动不息。
远公(yuǎn gōng)的意思:指离家远行的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两句,写出了一个秋季的山林景色,溪水因枯木倒塌而变得紊乱,而曾经热闹的人迹也逐渐稀少,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出他对喧嚣红尘的疏离感。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则具体描绘了一个时间背景和场景:黄昏时分,一位山中僧侣独自返回庐舍。这不仅是外在景象的描写,也暗含诗人对那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两句表达了诗人过去曾有过栖息于山林之中的愿望,但现在这种愿望却与现实中的一些人物或事物产生了矛盾。这里的“远公”可能是指某位隐逸之士,而“违”字则透露出一种无法如愿的无奈。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醒,他对“道”的追求本质上是深邃和寂寥的,而世间的情感和事物则充满了虚假与纷争。
最后两句"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表达了诗人最终的决心——要去寻找那些著名的山峰,也许在那里能够找到心灵的净土,不再被世俗的光辉所诱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对内心平静与清明的一种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深切愿望。
忽忝诸卿位,仍陪长者车。
礼容皆若旧,名籍自凭虚。
上路花偏早,空山云甚馀。
却愁新咏发,酬和不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