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光禄庵二首·其二》全文
- 注释
- 城中:指城市或官府。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
林下:指退隐山林,不仕的隐士。
先生:对有学问或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非我身:不是指我自己。
庵中:指僧人居住的小屋,也泛指简朴的住所。
光禄:古代官职,掌管祭祀和膳食。
雪中履迹: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
镜中真:如同镜子般清晰可见的真实。
- 翻译
- 城中的太守是谁呢?
隐居山林的先生并非我本人。
- 鉴赏
这两句诗是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收录在《东坡杂著》中。诗中的“城中太守”指的是官居高位的人物,而“林下先生”则隐喻诗人自己,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愿涉足官场的心态。
“若向庵中觅光禄”,这里的“庵”指的是佛寺或道观,“觅光禄”则是寻找荣华富贵之意。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无奈和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一丝自嘲。
“雪中履迹镜中真”,此句运用了鲜明的比喻手法,将自己的脚印比作雪地中的足迹,将心灵的纯洁比作镜中的映像。这里,雪的地面可以看作是清冷无染的环境,而履迹则象征着诗人在这世界中留下的痕迹;“镜中真”则形容心灵的明净和真实,如同镜子一般能够照出事物的本来面貌。
总体而言,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官场与隐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以及内心世界的纯洁自守。苏轼在这里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所动的高远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漫问相里黄州
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各问其性情,变之俱不能。
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
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
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
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
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