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山真岕好,学制有遗人。
庙后香全似,泉兼蟹眼新。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题为《林岕》。屈大均以描绘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见长,此诗便是其对峒山真岕这一独特景致的赞美。
首联“峒山真岕好,学制有遗人”开篇即点出主题,峒山的真岕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忘返。接着“庶子今林姓,周家旧懿亲”两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暗示了这里曾是显赫家族的领地,增添了诗的厚重感。
颔联“金精栽绝巘,紫笋摘先春”描绘了林岕的自然风光。金精,可能指山石的光泽或某种珍贵的矿石,绝巘则形容山峰之高峻;紫笋,可能是紫色的竹笋,先春则说明在春天的早些时候就已生长出来,表现了这里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界的神奇。
颈联“庙后香全似,泉兼蟹眼新”进一步展现了林岕的氛围。庙后的香气仿佛弥漫在整个空间,而泉水则如同蟹眼般细密,既形象又生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环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林岕的自然美景,还融入了历史文化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深刻理解。屈大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对林岕这一独特景观的深情赞歌。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哀哀彼邓子,扶柩归长沙。
朝暮哭失声,惊聒墙上鸦。
飞去复飞还,相与栖水涯。
卜葬不当缓,早晚能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