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南 华 老 师 示 四 韵 ,事 忙 ,姑 以 一 偈 答 之 宋 /苏 轼 恶 业 相 缠 五 十 年 ,常 行 八 棒 十 三 禅 。却 著 衲 衣 归 玉 局 ,自 疑 身 是 五 通 仙 。
- 翻译
- 罪恶纠缠了我五十年,修行八棒和十三禅法。
我穿着僧衣回到玉局寺,自己都怀疑我是五通仙人。
- 注释
- 恶业:罪恶。
相缠:紧紧缠绕。
五十年:五十个年头。
八棒:佛教中的一种苦修方法。
十三禅:指佛教中的多种禅定修炼。
却著:然后穿上。
衲衣:僧侣穿的布衣。
归:返回。
玉局:可能指玉局寺,佛教寺庙名。
自疑:自我怀疑。
五通仙:传说中能通达五种神通的仙人。
- 鉴赏
这首诗出自北宋文学巨匠苏轼之手,其深蕴意境与笔法运用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句“恶业相缠五十年”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长久以来所遭受的苦难,"恶业"一词隐含着重重宿命之感,"五十年"则是时间的长短,象征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人生历程。
紧接着,“常行八棒十三禅”表达了诗人对于解脱苦海的渴望与追求。"八棒"、"十三禅"均为佛教用语,指的是通过打坐冥想以达到心灵净化和精神超拔的修炼方法。这两句交织出了一种对内在平静的无比向往。
然而,在“却著衲衣归玉局”一句中,诗人又回到现实生活。"衲衣"是僧人的服饰,这里象征着一种精神寄托和逃避,而"玉局"则可能指的是某个清净之所,如寺庙或深山。诗人似乎在寻找一个脱离尘世纷扰的地方,以实现内心的平静。
最后,“自疑身是五通仙”一句,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情怀。"五通仙"出自道教,指的是具有五种神通之能力的仙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境界的一种自我质疑和深深向往,似乎在询问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那种超脱凡尘的状态。
苏轼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佛道思想的渴望,以及他们对于个人精神境界提升的不懈努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福唐郡园清必亭
公馀自种南阶竹,好事风流今未闻。
但得七人来结友,何须千亩比封君。
风梢不定微藏日,雨叶初乾薄带云。
自是甘棠人爱惜,不居寒谷遇樵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