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到 家 作 清 /钱 载 久 矣 东 墙 绿 萼 梅 ,西 墙 双 桂 一 风 摧 。儿 时 我 母 教 儿 地 ,母 若 知 儿 望 母 来 。三 十 四 年 何 限 罪 ,百 千 万 念 不 如 灰 。曝 簷 破 袄 犹 藏 箧 ,明 日 焚 黄 只 益 哀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千(bǎi qiān)的意思:形容数量众多,数目繁多。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东墙(dōng qiáng)的意思:指权势垂落、势力衰退或失去影响力的人或事物。
儿时(ér shí)的意思:指人的童年时光,也表示人生经历中美好的回忆。
焚黄(fén huáng)的意思:焚烧黄色的东西,指烧毁书籍或文化遗产,也用来比喻摧毁知识、文化等。
何限(hé xiàn)的意思:没有限制或限度,无所不包
明日(míng rì)的意思:指事物的光辉或美好只是短暂的,转瞬即逝。
母教(mǔ jiào)的意思:母亲的教诲或教导
千万(qiān wàn)的意思:表示强调或劝告,要注意或务必做某事。
三十(sān shí)的意思:指男子到了三十岁时,应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立足之地。
西墙(xī qiáng)的意思:指墙的西面,比喻位置僻远、荒凉冷落之地。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旧物和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首句"久矣东墙绿萼梅",以东墙上的绿萼梅为引子,暗示岁月流转,时光荏苒。次句"西墙双桂一风摧",则通过西墙的桂树被风吹折,象征着人事变迁,尤其是亲人离世的悲凉。
"儿时我母教儿地"回忆起儿时母亲的教诲,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母若知儿望母来"则是对亡母的呼唤,流露出深切的哀思。接下来的"三十四年何限罪,百千万念不如灰",诗人感慨自己多年来的罪过和思念,觉得一切都无法挽回,只剩下了灰烬般的寂寥。
最后两句"曝檐破袄犹藏箧,明日焚黄只益哀",提到破旧衣物仍保存在箱中,而诗人计划焚烧黄纸(可能是指祭祀用的黄表纸),这一行为进一步加深了对亡者的哀悼之情。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情感深沉、哀而不伤的怀旧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亲人的深深怀念。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桃源图
君不见姬周宽仁天下归,又不见嬴秦猛德天下离。
秦人避秦秦不知,人既移家秦亦移。
移家去,桃源住,万树桃花塞行路。
楚人吹起咸阳炬,何曾烧着桃源树。
老翁尚记未焚书,诸孙尽种无租地。
自衣自食自年年,扰无官府似神仙。
一时落赚渔郎眼,犹怪为图与世传。
十二月四日入郭小舟逼坐五客徐舜乐出吴太史所和东坡先生清虚堂诗一韵三篇末章有及余者时天作小雪亦即兴奉同一首
长河水落浮浅沙,舟小客众蜂喧衙。
江天翳眼云作色,薄有雪意飘微花。
老夫抱病久不出,岁莫瑟缩难辞家。
荒郊寒风吹湿苇,落雁接翅随翻鸦。
前林枯条颇封白,的历还疑梅著葩。
蓬窗欲赏苦乏酒,觅火未便仍无茶。
舟人却信我固吝,妇翁枉事伦何挝。
诗喉无柰渴少润,秖累短发空搔爬。
清虚高韵不可借,聊且试笔开烦嗟。
匏翁三篇况在侧,宛宛玉气生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