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死人亦亡,佛亦不须求。
全身空里坐,即度死生流。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它以禅宗特有的直切和强烈语言,表达了对修行解脱的深刻理解。诗中“欲得真解脱,持刀且杀牛”这一句,用极端的比喻来说明达到真正解脱状态的决心与果断。杀牛不仅象征着斩除贪嗔痴三毒,更寓意于对内心烦恼、执著的彻底放下。
“牛死人亦亡,佛亦不须求”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达到解脱状态后,对生死的超越和对传统宗教信仰的背离。这里的“佛”代表着一切外在的救度,而“不须求”则意味着真正的觉悟来自于内心,不依赖于任何外界力量。
最后两句“全身空里坐,即度死生流”,表达了禅修中的一个高级境界:坐在虚空之中,超越了生死轮回的束缚。这里的“空”非物理意义上的空无,而是心灵的彻底清净和解脱。
整首诗偈充满了禅宗特有的顿悟思想和对内在觉悟的强调,它通过极端的比喻和象征,揭示了修行者达到自我超越与解脱的过程。
郁郁长安道,心境久不清。
时复探丘壑,翛然怡我情。
幽憩发遥想,之人渺云层。
觏君倾坦率,君意如渊澄。
身世亦尘市,山林托孤鸣。
山中何所见,历历苍松青。
林中何所闻,寒泉声泠泠。
苍松多劲节,寒泉非俗营。
乐此远人境,将同鹿豕盟。
人生不相知,百年徒聚首。
声气偶一投,万里如左右。
往昔少壮时,慷慨慕良友。
献策来京门,疏狂纵杯酒。
酒酣诗亦成,往往在人口。
流传感君听,谓我才八斗。
抚躬虽自惭,思君愿携手。
客路每多歧,未免牛马走。
蹉跎出雄关,遂令此情负。
嗣复各一天,宦途岂能偶。
知己会良难,神交实已久。
去秋一邂逅,既见还疑否。
相对如梦中,相怜惜老丑。
所幸身尚存,相期各不朽。
岂谓事多违,离别随其后。
相送发长吁,寸心诚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