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何有于云,云乃生于石。
拂石讯云踪,苔深无处觅。
这首诗是冯坦在宋代创作的《咏云》,通过描绘云石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深刻体悟。首句“石何有于云”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石头与云朵之间神秘的联系。紧接着,“云乃生于石”,以一种哲理般的语言,指出云气源自山石之上,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蕴含了深层的哲学思考。
第三句“拂石讯云踪”中,“拂石”一词既可以理解为诗人轻抚着岩石,又可解作诗人心灵上的探寻。这里的“讯”,即询问,表达了诗人对云去何处、云踪何在的好奇和追寻。而“苔深无处觅”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岩石间长满了苔藓,但却找不到云踪,这里既有自然之美,也映照出诗人内心对超然物外境界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石与云之间的对话,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深刻观察与感悟,以及对生命、存在等哲学主题的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