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久苔逾滑,春寒云不开。
荒丘一以闭,宿草有馀哀。
屐泞缘贪柳,巾沾为折梅。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在山中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事的交融。
首联“雨久苔逾滑,春寒云不开”,以“雨久”和“苔滑”描绘出山中湿滑的环境,而“春寒云不开”则暗示了天气的阴冷,云层遮蔽了阳光,使得春天的寒冷更加明显。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颔联“荒丘一以闭,宿草有馀哀”,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荒芜的丘陵被封闭起来,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宿草”即多年生的草,其“有馀哀”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之情。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感慨。
颈联“屐泞缘贪柳,巾沾为折梅”,描述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情景。他为了欣赏美景,不惜跋涉泥泞,甚至为了折取梅花,湿透了头巾。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在艰难环境中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的精神。
尾联“榆烟断新火,叹息未然灰”,以“榆烟”象征着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新火”则是新生的希望。然而,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新火似乎难以燃起,诗人的叹息声在未燃尽的灰烬中回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寒食节在山中特有的哀愁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直指喫粽被粽赚,吐出多年铁酸豏。
俊鹰才见插天飞,饿狗床根争咂啖。
忽然变作蒲与圈,鹰也迷踪狗也奔。
百年滞货无人要,千里持来访我门。
象牙不出老鼠口,富贵或生穷相手。
倒把春风二月花,满劝松斋一杯酒。
半世几离合,翛然无住身。
又为一去客,元是再来人。
野宿风鸣雪,江行梅破春。
两翁如问我,为话鬓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