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山留碣,威存庙挂弓。
饥鸦迎祭客,走鼠骇巫童。
这首明代诗人高启的《桓简公庙》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庄重的祭祀场景。首句“荒林惨淡中”展现了环境的凄清,暗示了庙宇的荒废和历史的沧桑。"石马欲嘶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气氛,石马仿佛在风中预示着昔日的雄壮与威严。
接下来,“功在山留碣”表达了对桓简公功绩的铭记,他的丰功伟绩如同山石上的碑碣,永垂不朽。“威存庙挂弓”则通过庙中的武器,象征着桓简公的赫赫战功和威慑力。
“饥鸦迎祭客,走鼠骇巫童”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出祭祀时的冷清,连乌鸦和老鼠都因无人问津而显得惊惶。最后,“千载宣城道,人怜内史忠”总结全诗,强调桓简公的忠诚不仅被后人怀念,而且他的品德在千年之后依然受到人们的敬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对桓简公庙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其忠诚精神的赞美。
健卒径入民家住,鸡犬不存谁敢怒。
三岁幼儿夜啼饥,天明随翁采薯芋。
采未盈筐翁未归,儿先归来与卒遇;
抱儿将鬻远乡去,手持饼饵诱儿哺。
儿掷饼饵呼爹娘,大声哭泣泪如雨;
邻人见之摧肝肠,劝卒抱归还其妪。
妪具酒食为卒谢,食罢咆哮更索赂;
倘惜数金赎儿身,儿身难将铜铁锢。
此语传闻遍诸村,家家相戒谨晨昏;
骨肉难甘生别离,莫遣幼儿乱出门。
移借岛中寓,移植岛中树;
跨城以为梯,撤屋以为路。
若道家在岛,忍招邻里怒;
若道岛非家,花木岂忍务!
念此弹丸地,颠危在旦暮;
一移此中来,再移何处住?
譬之群燕雀,屋下安相哺;
突决栋宇焚,懵然罔知惧。
人于天地间,号为万物灵。
祸福所倚伏,贵在睹未形;
未形众所忽,而我偶独醒。
彼醉醉视我,我言讵足听;
彼醉醒视我,我乃眼中钉。
徒令明哲士,劝诵金人铭。
交态阅历遍,何殊水上萍;
顷刻聚还散,风来不得宁。
昔者阮嗣宗,率意辙靡停;
当其路穷处,哭声震雷霆。
道傍人大笑,何事太伶仃!
寸心不相踰,双眼几时青。
拟作哭笑图,张之堂上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