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能(bù néng)的意思:表示不行、不可以、无法等意思,强调做某事的限制或禁止。
池塘(chí táng)的意思:池塘指的是一种水源,比喻一定范围内的事物或环境。
洞壑(dòng hè)的意思:指山谷、峡谷等地形,也比喻深奥、博大精深的学问或思想。
彷佛(páng fó)的意思:形容事物非常相似或相仿,几乎一模一样。
过去(guò qù)的意思:表示时间上已经过去的事情或者已经结束的状态。
惊避(jīng bì)的意思:惊吓而躲避。
能言(néng yán)的意思:能够说话,善于辩论。
山民(shān mín)的意思:指山中的人民,也用来形容质朴、淳朴的乡村人民。
乌巾(wū jīn)的意思:指黑色的巾帽,比喻为官清廉、为民谋利。
湮沦(yān lún)的意思:指人或事物被淹没、消失或被遗忘。
言语(yán yǔ)的意思:言辞、语言。
过去身(guò qù shēn)的意思:指一个人在过去的某个时期或阶段所具备的身份、地位或能力。
- 翻译
- 石头无法说话,云彩像过去的身影。
心意虽然隐约可寻,但事情一旦过去可能就消失无踪。
深谷中的龙似乎隐藏起来,池塘里的草却享受着春天。
山中村民忽然惊慌躲避,我这戴乌巾的人在此岸独行。
- 注释
- 石:坚硬的石头。
言语:说话的能力。
云如过去身:云彩像过去的影子,比喻往事如烟。
意求:内心的想法。
彷佛:隐约、仿佛。
湮沦:消失、淹没。
洞壑:深谷。
龙离隐:龙(比喻神秘的事物)隐藏。
池塘草得春:池塘边的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山民:山村居民。
惊避:惊慌躲避。
吾此岸乌巾:我这个戴着乌巾的人(古人常以乌巾表示隐士或学者身份)。
- 鉴赏
这首宋诗《次曾景建红泉碧涧韵(其二)》是赵汝谈所作,以石头、云彩、龙、春草和山民等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首句“石不能言语”,寓言般地展示了石头的静默与岁月的无声,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次句“云如过去身”,通过比喻云彩的飘忽不定,象征着人事的无常和自身经历的过往。
“意求虽彷佛,事往或湮沦”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慨,意指尽管心中有所追求,但人事如梦,许多事情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接下来,“洞壑龙离隐,池塘草得春”描绘了山中景色的变化,龙隐去,池塘草木逢春,暗示着生命的更迭和自然的规律。
最后两句“山民忽惊避,吾此岸乌巾”,通过山民对诗人的惊讶反应,映照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形象,以“乌巾”自比,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隐士风范。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寓言人生哲理,富有深沉的韵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兰陵王.越调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郁孤台·其一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