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驼北去还西徙,不怨荀冯怨杜张。
《咏史·其一张华》全文
- 翻译
- 孙皓低头进入洛阳城,后宫嫔妃如花争艳。
铜驼雕像从北方迁移到西方,人们的怨恨不在荀冯而在杜张。
- 注释
- 孙皓: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泥头:形容低头,表示谦卑或屈辱。
洛阳:东汉和魏晋时期的都城,这里指代朝廷。
后庭:皇宫,后宫。
万红妆:形容众多嫔妃穿着华丽的衣服。
铜驼:古代铜制的骆驼雕塑,象征京城。
北去:向北迁移。
西徙:向西迁移。
荀冯:荀勖、冯紞,西晋时期的大臣,曾参与宫廷斗争。
杜张:杜预、张华,也是西晋时期的重要官员,与荀冯对立。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陈普所作的《咏史》其一。诗中以孙皓的故事为背景,描述了亡国之君孙皓在洛阳的落魄景象。"孙皓泥头入洛阳"形象地描绘了孙皓战败后的屈辱,曾经的帝王如今只能低头行走在尘土中。"后庭夺目万红妆"则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昔日宫廷的繁华与眼前的凄凉,用"万红妆"象征昔日宫女们的华丽衣饰,而今只剩下冷清。
"铜驼北去还西徙"中的"铜驼"原指洛阳城内的铜制骆驼雕塑,这里借指洛阳本身。铜驼迁移,意味着洛阳的沦陷和历史的变迁。"不怨荀冯怨杜张"暗指人们对孙皓的责备,并非直接指向荀冯和杜张(可能是历史上的人物,此处代指权臣或误国之人),而是说人们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孙皓自己,因为他未能抵挡住外敌,导致国破家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孙皓的遭遇,寓言式地反映了历史兴衰和统治者的失职,具有深刻的讽刺和历史感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