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秦纪》
《秦纪》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土广曾吞九云梦,民劳因起一阿房

人皆怜楚三户在,天独知二世亡。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阿房(ē páng)的意思:指追求权力、富贵而不择手段的人。

独知(dú zhī)的意思:独自知道、独特的知识

二世(èr shì)的意思:指第二代,多用来形容接班人或继承者。

三户(sān hù)的意思:三户指的是三个家庭,用来形容人口很少或者人烟稀少的地方。

云梦(yún mèng)的意思:指虚幻的梦境或幻想。

楚三户(chǔ sān hù)的意思:指楚国时期的三个贵族家族,用来形容家族世代相传、世家势力强大的情况。

注释
土广:土地广大。
吞:吞并。
九云梦:古代大泽,泛指广阔之地。
民劳:百姓劳苦。
阿房:阿房宫,秦始皇所建宫殿。
怜:同情。
楚三户:楚国被分割后仅存的三个地方,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
天独知:只有上天知道。
秦二世:秦朝的第二个皇帝,指秦二世胡亥。
翻译
广阔的大地曾经吞噬了九个云梦泽,百姓的辛劳引发了阿房宫的兴建。
人们都同情楚国仅存的三户遗民,上天却预示着秦朝二世的灭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刘克庄的《秦纪》。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民间疾苦和王朝兴衰的深刻反思。

“土广曾吞九云梦”,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帝国领土的无限扩张欲望。九云指的是高远的云端,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土广”则是土地宽广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秦朝对土地的贪婪吞并。

“民劳因起一阿房”,这句话强调了由于统治者的奢侈和暴政,导致人民深受其苦。阿房即指阿房宫,是秦始皇为显示权力而建造的一座宏伟宫殿,这里代表了秦朝的暴行。

“人皆怜楚三户在”,这里借用了“三户”来形容战乱中的残破景象,表现了人们对于历史上楚国遭受战乱后的同情和惋惜之情。楚国因战争而残破不堪,这里也隐喻着秦朝的暴行导致了无数百姓家园的毁灭。

“天独知秦二世亡”,这句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指出只有上天才能真正明白秦朝二世而亡(即秦始皇去世后不久,其子胡亥即位,因暴政导致秦朝迅速滅亡)的真相。这里“二世”特指秦朝自始皇死后,仅传承到其子一代便灭亡的情形。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兴衰、民间疾苦以及王权暴行的深刻认识。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杏花天·当年悔我抛生计

当年悔我抛生计。
趁升斗、蛮乡远地。
谁知事向无心起。
回首邯郸梦里。
风雪满□□□□。
最好处、吴头楚尾。
青山本是强人意。
更时见、梅花助美。

(0)

霜天晓角·晓来风作

晓来风作。
病怯春衫薄。
郭外溪山明秀,红尘里、自拘缚。
村酒频斟酌。
野花偏绰约。
十载人非物是,惊回首、梦初觉。

(0)

望海潮·梅天雨歇

梅天雨歇,柳堤风定,江浮画鹢纵横。
瀛女弄箫,冯夷伐鼓,云间凤咽鼍鸣。
波面走长鲸。
卷怒涛来往,搅碎沧溟。
两岸游人笑语,罗绮间簪缨。
灵均逝魄无凭。
但湘沅一水,到底澄清。
菰黍万家,丝桐五彩,年年吊古深情。
锦帜片霞明。
使操舟妙手,翻动心旌。
向晚鱼龙戏罢,千里浪花平。

(0)

西江月·南国秋光过二

赋西江月词。
南国秋光过二,宾鸿未带初寒。
洞中驼褐已嫌单。
洞口犹须挥扇。
夕照千峰互见,晴空万象都还。
羡他渔艇系澄湾。
欹枕玻璃一片。

(0)

导引·吾皇尽孝

吾皇尽孝,宗庙务崇尊。
巨典备弥文。
巍巍东向开基主,七世祔神孙。
追思九闰整乾坤。
环宇慕洪恩。
从今密迩高宗室,千载事如存。

(0)

醉翁操·冷然

冷然。
清圆。
谁弹。
向屋山。
何言。
清风至阴德之天。
悠颺馀响婵娟。
方昼眠。
迥立八风前。
八音相宣知孰贤。
有时悲壮,铿若龙泉。
有时幽杳,彷佛猿吟鹤怨。
忽若巍巍山巅。
荡荡几如流川。
聊将娱暮年。
听之身欲仙。
弦索满人间。
未有逸韵如此弦。

(0)
诗词分类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诗人
元文宗 杨景贤 商衟 高茂卿 岳伯川 邾仲谊 庾吉甫 脱脱 李寿卿 汪元亨 高文秀 不忽木 睢景臣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曹家达 彭汝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