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白 沟 行 宋 /王 安 石 白 沟 河 边 蕃 塞 地 ,送 迎 蕃 使 年 年 事 。蕃 使 常 来 射 狐 兔 ,汉 兵 不 道 传 烽 燧 。万 里 锄 耰 接 塞 垣 ,幽 燕 桑 叶 暗 川 原 。棘 门 灞 上 徒 儿 戏 ,李 牧 廉 颇 莫 更 论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灞上(bà shàng)的意思:指人或事物处于险境或危机之中。
边蕃(biān fān)的意思:指边疆地区的蛮夷或边疆地区的人民。
不道(bù dào)的意思:不合道理,不符合道德规范
传烽(chuán fēng)的意思:传递烽烟信号,表示战争即将爆发。
川原(chuān yuán)的意思:指河流的原始水源,比喻事物的根本、源头。
儿戏(ér xì)的意思:指事情或行为太过简单、轻松,不值一提。
烽燧(fēng suì)的意思:指火炬和烽火,用以比喻战争和军事行动。
河边(hé biān)的意思:指河流两岸或河边的事物。
狐兔(hú tù)的意思:指狡猾的狐狸和胆小的兔子,用来形容心机深沉、狡诈狡猾的人。
棘门(jí mén)的意思:指险要的关隘或难以通过的地方。
年事(nián shì)的意思:指年纪已经很大或者年龄已经很大的人。
年年(nián nián)的意思:每年都;每年一次
塞垣(sāi yuán)的意思:指边塞的城垣,比喻国家边疆的防线或边境线。
桑叶(sāng yè)的意思:指虚假的遮掩,掩盖真相。
送迎(sòng yíng)的意思:送行和迎接。
幽燕(yōu yà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在幽静、安宁的环境中生活或活动。
- 注释
-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
蕃:指辽国。
塞,边塞。
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
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指辽国军人。
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
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
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鉏:同锄。
耰: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
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
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
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 翻译
-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生活的景象,蕃使是古代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使者,他们年年来往于白沟河边的边塞之地。诗中“送迎蕃使年年事”表现了边塞军民对这些外族使者的接待工作。然而,这些频繁的外交活动并未带来和平,反而是汉兵对于烽烟警报的漠视,“汉兵不道传烽燧”暗示了一种战争与威胁的氛围。
“万里锄耰接塞垣”则描绘了边塞军民筑垒戍守的艰辛劳作,通过“幽燕桑叶暗川原”勾勒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自然景观。最后,“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中,孩子们在城墙上嬉戏,而历史上的名将李牧和廉颇的故事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这也许是在反映边塞生活中的平淡与战争历史的沉重。
整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艰苦、孤独以及历史沧桑。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