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李知州归六安》
《送李知州归六安》全文
明 / 罗亨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文章太守同年倜傥风流谪仙

五裤欢谣闾里颂,一钱清誉口碑传。

趋朝喜见沾殊泽,归日荣看著锦鞭。

明到六安施德教,满城花柳春妍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春妍(chūn yán)的意思:形容春天的美丽和光彩。

德教(dé jiào)的意思:德教是指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

风流(fēng liú)的意思:指人的品貌、言谈举止等方面优雅、有魅力。

花柳(huā liǔ)的意思:指妓院或妓女。

口碑(kǒu bēi)的意思:指某人或某事物在公众中的声誉和评价。

闾里(lǘ lǐ)的意思:指家乡、故乡。

趋朝(qū cháo)的意思:指人们追逐权势、趋附权贵,以获取好处或提升地位。

施德(shī dé)的意思:指以仁德施行善事,帮助他人。

太守(tài shǒu)的意思:指官职品级较高的地方官员。

同年(tóng nián)的意思:同一年份,同年生。

文章(wén zhāng)的意思:指文学作品或写作杰作。

五裤(wǔ kù)的意思:指人的智慧和才能很高超。

谪仙(zhé xiān)的意思:指人被贬低、被排斥或被迫离开原本的环境,像仙人一样被放逐。

倜傥(tì tǎng)的意思:形容人的风采或气质非常出众,豪放不羁。

鉴赏

此诗《送李知州归六安》由明代诗人罗亨信所作,描绘了对友人李知州归乡的深情厚谊与对其政绩的赞誉。诗中以“文章太守”开篇,巧妙地将李知州比作才华横溢的文士,同时暗喻其为地方治理的能手,继之以“倜傥风流继谪仙”,进一步赞扬其风度翩翩,才情出众,堪比李白这样的文学巨匠。

接着,“五裤欢谣闾里颂,一钱清誉口碑传”两句,生动描绘了李知州在任期间,因廉洁自律、体恤民情而受到百姓的广泛赞誉,其清廉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当地口碑的佳话。这种正面的评价不仅体现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中,也反映在其政绩上,使得“趋朝喜见沾殊泽,归日荣看著锦鞭”的场景更加生动。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李知州在朝廷与地方的不同形象,以及他深受上下级爱戴的情景。

最后,“明到六安施德教,满城花柳蔼春妍”则表达了对李知州回到六安后继续推行仁政、教化民众的美好祝愿。诗句以“满城花柳蔼春妍”结尾,运用自然景象的美丽来象征李知州归乡后的政绩与影响,寓意其归来将为六安带来繁荣与和谐,如同春天的花朵和绿柳一般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李知州个人品质、政绩及归乡情景的描绘,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又展现了明代官场与民间对于官员为政理念与行为的高度认同与赞美,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历史韵味。

作者介绍

罗亨信
朝代:明

(1377—1457)广东东莞人,字用实,号乐素。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正统五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大同,擢右副都御史。土木之变时,誓诸将死守宣府,人心始定。也先挟英宗至,不纳。据要冲孤城,外御强敌,内屏京师。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寻致仕归,卒于家。有《觉非集》。
猜你喜欢

寓题

把酒直须判酩酊,逢花莫惜暂淹留。

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

(0)

望少华三首·其一

身随白日看将老,心与青云自有期。

今对晴峰无十里,世缘多累暗生悲。

(0)

扬旗

江雨飒长夏,府中有馀清。

我公会宾客,肃肃有异声。

初筵阅军装,罗列照广庭。

庭空六马入,駊騀扬旗旌。

回回偃飞盖,熠熠迸流星。

来缠风飙急,去擘山岳倾。

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

虹霓就掌握,舒卷随人轻。

三州陷犬戎,但见西岭青。

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

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宁。

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

(0)

玉华宫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0)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一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

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

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

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

黄鹂度结构,紫鸽下罘罳。

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

汤休起我病,微笑索题诗。

(0)

登秦岭

南登秦岭头,回望始堪愁。

汉阙青门远,高山蓝水流。

三湘迁客去,九陌故人游。

从此辞乡泪,双垂不复收。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诗人
释慧空 陆文圭 杨巍 叶茵 陈匪石 牟巘 华岳 何绛 王缜 释宗泐 蓝智 区元晋 王廷陈 林熙春 王汝玉 吴妍因 胡仲弓 释道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