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其三刘裕》全文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长安(cháng ān)的意思:指安定、稳定的局面或地方
髑髅(dú lóu)的意思:指人的头骨。
佛狸(fó lí)的意思:指假装虔诚、伪装圣洁的人。
何但(hé dàn)的意思:只有,仅仅
千尺(qiān chǐ)的意思:形容高度很高或长度很长。
青泥(qīng ní)的意思:指泥土的颜色呈现青绿色,形容土地肥沃。
他日(tā rì)的意思:指将来的日子,将来的某一天。
铜驼(tóng tuó)的意思:比喻虽然外表华丽,但实际上内里空虚、无用。
翁仲(wēng zhòng)的意思:指夫妻之间相互依靠、相互扶持的关系。
下路(xià lù)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一支队伍处于败势或劣势。
- 翻译
- 长安何止是流离失所的人们在欢舞,连铜铸的翁仲和驼背铜像也在微笑中展露
未来佛狸若率军南侵,那将是昔日青泥路上累累白骨堆砌的高台
- 注释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唐朝的长安。
遗黎:流离失所的人民。
翁仲:古代宫门外的石人,象征守护者。
铜驼:铜制骆驼,原为汉朝宫门前的装饰物,后成为长安的标志。
亦笑开:仿佛也在微笑,形容景象荒凉而悲壮。
他日:将来的一天。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这里借指侵略者。
南下路:向南进犯的道路。
青泥:形容道路泥泞。
千尺:极言其高。
髑髅台:堆积白骨的高台,象征战争的残酷。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陈普的《咏史》其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长安城在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以及对未来的警示。首句“长安何但遗黎舞”,以长安作为历史的象征,暗示了民众在战乱后只能以舞蹈寻求片刻欢愉,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困苦。次句“翁仲铜驼亦笑开”中,“翁仲”是古代石像,这里借指陵墓前的石人,而“铜驼”则是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仿佛也在嘲笑这种世态炎凉。最后两句“他日佛狸南下路,青泥千尺髑髅台”,预言了北方敌人的入侵(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可能将导致累累白骨,尸骨堆积成台,令人不寒而栗。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背景,寓言深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具有强烈的讽刺和警示意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