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北风(běi fēng)的意思:指寒冷的北风,比喻严寒的天气或环境。
城头(chéng tóu)的意思:指在城墙上,多指在高位上。
出塞(chū sài)的意思:出塞是指从边塞地区离开,也可以指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海道(hǎi dào)的意思:指海洋的道路,泛指航海。
胡角(hú jiǎo)的意思:形容事物不正常或不协调。
羁愁(jī chóu)的意思:指因离乡背井、困于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蓟门(jì mén)的意思:指门庭草木繁盛的样子,形容景象美丽、繁华的样子。
马嘶(mǎ sī)的意思:形容马儿长嘶声,比喻形势紧迫或战争即将爆发。
旄头(máo tóu)的意思:指旗帜的顶端,也泛指旗帜。用来形容人的威风和威严。
千里(qiān lǐ)的意思:指很远的距离。
青冢(qīng zhǒng)的意思: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青海(qīng hǎi)的意思:指人或物的状态清新、纯洁,没有被外界所污染。
蛇鳞(shé lín)的意思:形容事物众多、纷杂,像蛇的鳞片一样密集。
天应(tiān yìng)的意思:指天地应合,事理顺遂,形容事情顺利如意。
夜刻(yè kè)的意思:夜晚的时刻
- 注释
- 胡角:胡人的号角。
北风:冬季的寒风。
蓟门:古代边关名称。
白:白色,这里可能指月光或白骨。
青海道:青海边的道路。
千里:极言路途遥远。
寒金:寒冷的金属,可能指兵器。
夜刻:深夜时分。
蕃甲:异族士兵的铠甲。
蛇鳞:比喻铠甲的鳞片状花纹。
青冢:指王昭君墓。
旄头:古代星宿名,象征战争。
羁愁:羁旅的忧愁。
帐北:营帐北面。
尽:尽头。
河声:黄河的流水声。
塞流:流入边塞。
- 翻译
- 胡角吹响北风起,蓟门之地白如水。
天空映照着青海路,城头明月照万里。
露珠滴落军旗上,寒气中金属鸣响夜深。
外族士兵铠甲如蛇鳞,战马嘶鸣在青冢边的白骨旁。
秋意寂静中见到旄头星,远方沙漠引发羁旅之愁。
营帐北面似已到天边,黄河之声穿越边塞流去。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萧瑟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军事氛围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与战士们的孤独无奈。
“胡角引北风”,设定了整个诗歌的背景——北方边塞的秋夜,胡人的号角声响起,带来了阵阵寒风。接着,“蓟门白于水”则描绘了一幅边关城楼之下的水面被月光映照如同白昼的情景。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诗人通过对天空与道路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辽阔而又清冷的夜晚。城头上的明月,仿佛可以照亮千里的路途,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美。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露水沾湿了战旗,使其变得沉重且模糊不清,同时寒冷的金属声响起,点明了时间——深夜的最后时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一句,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边塞军营中的战备和动物状态。外来的甲胄紧闭如同锁住巨蟒的鳞片,而远处传来了马匹在寒冷中发出的嘶鸣声。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表达了边塞秋夜的宁静与战士们的心境。旄头可能是指军旗或兵器上的装饰,而沙场之上,远处的长亭似乎也凝聚着战士们的思念和忧虑。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则描绘了夜色将尽,边关帐幕之外的天际,似乎在宣告一日的结束。同时,河水的声音穿越了边塞的防线,流向远方。
整首诗通过对北国秋夜景象和军营生活的细致描绘,传达了一种边地战士孤独、寂寞又坚守岗位的情怀,以及自然界与人间生活之间微妙的联系。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