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不怜母,花开不恋枝。
蚕老上山坐,燕长出巢飞。
阿媪勿懊恼,不忆嫁爷时。
这首《杂诗》由明代诗人孙仪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物事与人情的对比,寓含深意。
首句“女大不怜母”,以女性成长过程中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为喻,暗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疏远曾经给予自己无尽关爱的母亲,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可能会逐渐减少对家庭情感的依赖和表达。
次句“花开不恋枝”,以花儿盛开后脱离枝头为象,象征着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本质属性或目标会超越原有的依附关系,追求更广阔的空间或自由,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中的植物,也隐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立与追求。
“蚕老上山坐,燕长出巢飞”两句,分别以蚕结茧后静待化蝶、燕子羽翼丰满后离开巢穴飞翔为场景,进一步强调了生命成长与变化的主题。蚕与燕子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个体从依赖到独立、从探索到自由的转变,同时也暗含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最后,“阿媪勿懊恼,不忆嫁爷时”一句,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与反思。它提醒人们,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珍惜与家人之间的联系,不应因成长而遗忘最初的亲情纽带。这句话既是对前文描述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劝诫,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不忘感恩与回馈家庭。
整体而言,《杂诗》通过自然界的物事变迁,巧妙地探讨了人类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自我认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家庭与亲情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