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驿人来少,频年吏不忙。
砍薪出郭近,接竹引泉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偏远的驿站景象。首句“荒驿人来少”点明了驿站的荒凉与人迹罕至,暗示了这里日常的冷清与孤独。接着“频年吏不忙”则透露出官府事务的稀疏,进一步强化了驿站的静谧氛围。
“砍薪出郭近,接竹引泉长。”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劳作场景,展现了驿站周边自然环境的丰富与和谐。砍柴和引水的活动不仅体现了生活的自给自足,也寓意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砍柴意味着获取生活所需,引水则是对自然之美的利用,两者结合,既实用又充满诗意。
“下马者谁子,贩盐何郡郎。”这一问句将视角转向了驿站的过客,通过询问“下马”的人物身份,诗人巧妙地引入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贩盐的商人来自何方,这样的疑问不仅展现了驿站作为交通节点的角色,也暗示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此中聊憩息,隐几纳清凉。”表达了诗人在此短暂停留时的内心感受。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宁静之地,享受片刻的清凉与宁静,是对心灵的一种抚慰。这不仅是对驿站环境的赞美,也是对简单、平和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驿站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过往人物的巧妙引入,展现了明代诗人江源对于自然、生活和人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方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