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星随日上,花雾□江浑。
近野纡樵道,荒城惨燹痕。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后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影响。
首联“战戟森森在,浓云浩浩奔”,开篇即以“战戟”和“浓云”为意象,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战戟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遗留,浓云则暗示了战争带来的阴霾与混乱,两者结合,仿佛预示着战争的余威仍在弥漫。
颔联“鬓星随日上,花雾□江浑”,转而描写自然界的反应。随着太阳升起,鬓边的星星逐渐隐去,象征着战争的阴影逐渐淡去,但花雾缭绕的江面却显得浑浊不清,这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暗示着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难以平复。
颈联“近野纡樵道,荒城惨燹痕”,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后荒凉的景象。近处的田野上,樵夫的路径弯曲蜿蜒,荒废的城市中,战争留下的痕迹令人触目惊心。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对生活的影响,以及战争过后社会的破败与凋零。
尾联“如闻新鬼哭,寒食尚游魂”,以拟声词“哭”和“游魂”描绘了战争后的哀伤氛围。即使是在寒食节这样一个祭奠先人的日子,还能听到新亡者的哭泣声,说明战争的悲痛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于世,成为永恒的记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后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战争对自然、社会和人心的深刻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哀悼之情。
易嬴为吕秦已亡,不待肉袒军门降。
避世不但桃源人,秦宫女子华山藏。
草衣木食猿鹤侣,花开叶脱惊寒暑。
咸阳回首楚炬红,百二山河谁是主。
忆昔同随玉辇踪,承恩直入阿房宫。
屈指于今几人在,白杨冢上生悲风。
蛾眉羞见秦为虏,宁化山头石,不作降王妇。
谁道人生妇人苦,秦宫莫叹成劫灰,君不见当时骊山哭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