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村中逢老人二绝句·其二》
《村中逢老人二绝句·其二》全文
明 / 杨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老人何事沾巾,不怨官家赋役频。

手指门前桑枣地,已荒三十回春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赋役(fù yì)的意思:指被迫承担繁重的劳动或责任。

官家(guān jiā)的意思:指官府、政府机关。

何事(hé shì)的意思:表示问原因,询问事情的缘由。

回春(huí chūn)的意思:

◎ 回春 huíchūn
(1) [return of spring]∶冬去春来,草木重生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苏轼《浪淘沙·探春》
(2) [bring back to life]∶比喻医术高明或药物灵验,能把重病治好
(3) [rejuvenate]
(4) 以前已均夷到接近基准面的地形或景观重新发育幼年地貌
(5) 河流重新发生侵蚀作用
(6) 壮年河流重新形成幼年活力

老人(lǎo rén)的意思:指年纪大的人,尊称老年人。

三十(sān shí)的意思:指男子到了三十岁时,应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立足之地。

手指(shǒu zhǐ)的意思:手指是用来指点的,比喻对事物的指导或引导。

沾巾(zhān jīn)的意思:指被牵连或染上不好的事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村中的所思所感,情感深沉而内敛。通过简练的语言,诗人捕捉到了老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

首句“老人何事欲沾巾”,开门见山,以老人即将落泪的姿态引出话题,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接着,“不怨官家赋役频”一句,看似转折,实则深化了主题。老人并未因官府的赋税劳役而抱怨,这背后可能蕴含着对生活的无奈接受或是对某种更深层次原因的隐忍。

“手指门前桑枣地,已荒三十四回春。”这一句是全诗的核心,通过老人的手指指向门前的桑枣地,暗示这片土地经历了漫长的荒芜,已经度过了三十四次春天。这种时间的流逝与土地的荒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反映了老人对于土地、家园以及过往生活的深深眷恋与失落。

整首诗通过对老人情绪的细腻刻画和对自然景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简洁的字句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介绍

杨巍
朝代:明

(约1514—约1605)明山东海丰人,字伯谦,号梦山。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武进知县,擢兵科给事中,以忤吏部,出为山西佥事。隆庆时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减驿银,筑城堡。乞养去。万历间历户部、工部、吏部尚书。时申时行当国,巍素厉清操,然已年老,多听其指挥。万历十五年大计,徇时行指,贤否混淆,素望大损。十八年,年近八十致仕归,归田十五年卒。工诗,有《存家诗稿》。
猜你喜欢

望水帘洞

老人峰下路,乱瀑对清秋。

小憩云中树,遥看石上流。

风声传海峤,雨脚下循州。

从此扪萝去,青天倚二楼。

(0)

横山观

身置烟霄上,扶藜一叩扃。

云流藏殿阁,树老断青冥。

坐石双旌合,看花数骑停。

谁怜栖遁处,吹角不堪听。

(0)

秋获词

吁嗟我生遇不淑,结茅作舍露中宿,年年种田食无粥。

腰镰入陇叶初黄,可怜不待禾子熟。

官家百事无时休,县门霹雳震不足。

西风匝地繁霜下,亩税力役相委属。

君不见贫人在官不顾私,黄犊饿死那得知。

(0)

武功道中

武功回首望金城,古迹萧条感乍生。

秃节尚怜苏属国,党人终赖窦游平。

白头郁郁身前事,青史悠悠世上名。

千里终南山色好,一枝筇竹万缘轻。

(0)

卧佛寺

清晨越南涧,毕景来东林。

石径入幽阒,稍闻钟声音。

禅房鸭脚古,别院桫椤阴。

春夕月复佳,微云灭遥岑。

山气自蓊郁,天宇亦森沈。

道人澹相对,松风洒衣襟。

夙怀清净退,回识妙明心。

寂寥无可说,请君张玉琴。

(0)

昭阳顾符稙画便面栈道图歌

顾生画学李思训,尤工栈道兼骡纲。

丹青金碧妙铢黍,近形远势穷毫芒。

褒斜山色一千里,子规啼处烟苍苍。

女郎祠边人迹绝,但见哀猿连臂叫啸青崖旁。

江水如油下南郑,阁道似发通陈仓。

红毡裹背笠覆首,人物结束疑唐装。

车马班班入云际,如蚁缘垤相扶将。

秦川渭水望不到,蚕丛直上天茫茫。

仰家扇子冰雪色,一茎斑竹磨潇湘。

如何方寸怀袖里,宛然置我蜀道青天长。

扬一益二古天险,谯周鬻国谋非臧。

阿瞒四纪作天子,青骡西幸何仓皇。

三十年来蜀道塞,况从古史论兴亡。

因君妙迹发遥慨,如听铃声替戾冈。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李华 孙逖 万寿祺 高鼎 严维 陈羽 蒋廷锡 虞世南 叶绍翁 王粲 郭嵩焘 贯云石 邢昉 张华 殷云霄 王僧孺 陈德武 翁承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