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看疑子在,翻阅得予愁。
不忘夭亦寿,月淡百城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萧立之对赵月林春雨诗卷的感怀之作,通过“次韵”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层次,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首联“天上须名托,人间好句休”,开篇即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与态度,认为在文学的世界里,名与句是相辅相成的,既寄托了个人的志向与理想,也是对人间美好情感的记录与传递。
颔联“忽看疑子在,翻阅得予愁”,描绘了诗人阅读赵月林春雨诗卷时的内心感受。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看到了故人的身影,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愁绪,这种情感的共鸣,体现了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力量。
颈联“斜日吟身独,酸风冷泪流”,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夕阳西下,诗人独自吟诵,寒风中泪水滑落,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面对文学作品时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尾联“不忘夭亦寿,月淡百城秋”,以哲理性的思考收束全诗。诗人虽感伤于生命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但又坚信文学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如同月亮照耀着百城的秋天,给予人们永恒的慰藉与启示。这一联不仅表达了对文学价值的肯定,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赵月林春雨诗卷的感怀,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深情厚谊,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的复杂情感体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