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苔侵破榻,积雨懑空楼。
湿过衔泥燕,饥翻失食鸥。
水兼江树动,地接海云浮。
这首诗描绘了雨季中自然界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触。首联“新苔侵破榻,积雨懑空楼”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苔藓蔓延的情景,以及雨水累积导致的楼阁压抑之感,营造出一种潮湿、沉闷的氛围。接着,“湿过衔泥燕,饥翻失食鸥”通过燕子衔泥和鸥鸟觅食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雨天对生物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水兼江树动,地接海云浮”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视线从局部的景象转向更广阔的自然景观,江水与树木在雨中摇曳,地平线与海云相连,展现出雨后大自然的壮丽与辽阔。最后,“腊月寒相近,龙钟拥敝裘”则收束全诗,点明时令为寒冷的腊月,诗人穿着破旧的裘衣,形象地表达了在严冬中生活的艰辛与孤独,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坚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天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个人情感的巧妙融入,展现了明末文人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诗可弄万象,棋能消百忧。
苦吟复苦战,已过心休休。
自从识夫子,十阅长安秋。
奇才掩众俊,博物包九流。
游戏亦臻极,他人叹无由。
脚踏软红尘,手把大白浮。
每坐客常屈,有社谁敢投。
此事聊复尔,壮怀许闻不。
杀虏卢龙沟,镌羌西海头。
六奇蕴秘策,凿壁那可偷。
稍见壶子机,已惊季咸俦。
遂盗祖师法,敢与神秀侔。
岂如念贫绩,明许馀光求。
故将绣段赠,不责玉案酬。
从今空囊富,免为杜陵羞。
往时渡长芦,行役甚迫束。
忽逢万人杰,大胜十年读。
升沉既日异,岁月空电速。
公乎国元龟,用舍兴替卜。
如何白玉堂,儤直不满宿。
共惟中兴主,志扫伊吾北。
宁容廊庙具,尚赋诸侯禄。
相茵朝以登,胡骑夕可逐。
斯民补疮痏,郡县宽金谷。
重将大手笔,继镂泰山玉。
子房思赤松,冠挂带不束。
高风动缙绅,盛事争诵读。
向来进匪锐,今退那得速。
皇帝六载冬,熏燎郊再卜。
均釐际盖壤,赍予首耆宿。
煌煌旧使星,密映紫微北。
要令对青黎,聊复寓天禄。
人言骥虽老,万马未易逐。
方为帝者师,敢请罢辟谷。
鲁公从周公,荣哉佩联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