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眠听鸣溜,孰谓非深山。
苔色渐逾槛,溪光欲浸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雨中的思绪与对黄叶老人的怀念。开篇“不断黄梅雨”,以江南梅雨季节的连续阴雨起笔,营造出一种湿润、静谧的氛围。接着“知师反得闲”,表达了诗人对黄叶老人在如此环境下能够享受宁静生活的羡慕与敬佩。
“孤眠听鸣溜,孰谓非深山”两句,通过描述黄叶老人独自一人在雨声中入眠的情景,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感慨,暗示了黄叶老人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里运用了“深山”的比喻,强化了这种隐逸之感。
“苔色渐逾槛,溪光欲浸关”描绘了雨后环境的变化,苔藓逐渐蔓延至门槛,溪水似乎要溢出河岸,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景象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和谐。
最后,“爨烟厌空寂,一去便忘还”表达了诗人对黄叶老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与不舍。炊烟代表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而“厌空寂”则反映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某种不满或渴望改变的心态。最后一句“一去便忘还”则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与黄叶老人相聚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几度看云眼欲穿,不应气数总关天。
去年兵又今年旱,守也于民自寡缘。
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
萤窗孤坐志不分,帝虎鲁鱼相可否。
榻上诸公富贵人,安能办此铅黄手。
绿柳啼莺耳畔春,翠袖弹丝眼前酒。
如何复窥蠹简尘,又借管城公作帚。
画史画名不画实,润色丹青传不朽。
我是瀛洲旧校书,挥汗磨铅胝两肘。
当时万一见此图,诸郎不免涎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