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应(bù yīng)的意思:不应指的是不应该,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是不应该发生或存在的。
不免(bù miǎn)的意思:难免、不可避免
出处(chū chù)的意思:指事物的来源或起源。
感念(gǎn niàn)的意思:对别人的恩情或关怀心存感激和思念。
耕桑(gēng sāng)的意思:指农民耕种田地和养蚕的劳动。
饥寒(jī hán)的意思:指饥饿和寒冷,形容生活困苦,贫困潦倒。
牛衣(niú yī)的意思:指做牛做马,为他人做苦力。
桑本(sāng běn)的意思:指事物的本质、根源或基础。
应感(yìng gǎn)的意思:指对某种情感或事物产生共鸣或感受。
智者(zhì zhě)的意思:智慧的人,聪明人
自然(zì rán)的意思:指与人类社会活动无关的事物或现象,也指没有经过人工加工处理的状态。
- 翻译
- 耕田种桑本来就是我们儒家学者的责任,但难免会遭遇饥饿和寒冷,这并不是智者的耻辱。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自然的道理,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生活困苦就感激涕零,仿佛穿着破旧的牛衣一样悲泣。
- 注释
- 耕桑:耕田种桑。
吾儒:我们儒家学者。
饥寒:饥饿和寒冷。
智者:智者(这里指有智慧的人,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聪明人)。
出处:事物的发生发展。
自然:自然而然。
据:根据,道理。
感念:感激怀念。
泣牛衣:穿着破旧的牛衣哭泣,形容生活困苦。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李侗所作,名为《柘轩》。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志趣与社会责任的诗歌。
“耕桑本是吾儒事”,这里“耕桑”指的是农业劳动,“吾儒”则是儒家之意,意味着这是在强调儒家的根本在于务农,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的尊重,以及对生活自给自足的向往。
“不免饥寒智者非”,这句诗表明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难以避免食物和温暖的问题,这里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困境,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切。
“出处自然皆有据”,在这里,“出处”可能指的是人生的起点与终点,或者是事物的开始与结束,“皆有据”则意味着一切都有其道理和依据。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宇宙秩序、天命或自然规律的认同。
最后一句“不应感念泣牛衣”,这里的“感念”是指对过去或某些事物的怀念,“泣牛衣”则出自《左传》,原文中说的是农夫在春天看到耕牛生病而流泪。李侗用这个典故来表达对于农事、农业劳动者的同情,以及对他们辛勤劳作所付出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于土地、劳动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忧虑与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赠吴琴士会龙
古琴口歌兮手弦,今琴何为兮不然。
今人作诗动千篇,不弦不歌兮无传。
关雎麟趾留遗编,离骚以来诸吟仙。
我每见之月在渊。
请君携琴诣我古梅前,君弦其后兮我歌以先。
君如夜寒不来旃昌黎之十操兮,将独歌之泪潺湲。
八月二十日晓起
夜阑不能寐,鸡鸣垂欲三。
起步秋月影,寒发何毵毵。
斗柄落山北,参旗挂庭南。
三五忽四五,蛙蚓众喙缄。
独有络纬声,催织何喃喃。
禄仕心已息,愧未任桑蚕。
昨暮缺薪米,质以衾及缣。
七年为此郡,忍人所难堪。
焉知窘至此,不给石与甔。
独坐老树下,暗撚霜须髯。
墙外行人动,丧事箫鼓酣。
生之必有死,如岁代凉炎。
但颇讶薄俗,不复甄廉贪。
鄙诮采芝馁,歆羡脍肝馋。
想见攫夺子,枥马已就衔。
岂识有幽人,茹苦如饴甘。
念虽乏智计,识度终不凡。
儿女亦可割,深山建茅庵。
八月二十三日早起
不寐缘何事,无言试自思。
百年攲枕里,五夜倚楼时。
天下奇才少,人中间气谁。
洗心方见易,知道始能诗。
可用黄庭演,何劳素问医。
傥来縻尔爵,小事惄如饥。
栗里渊明菊,商山绮里芝。
乾坤万万古,达者姓名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