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好扶须力,冠轻戴莫移。
《病起作·其四》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病愈后对春天的感知与体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细腻的情感。
首句“伏枕已多时,春光总未知”,诗人卧病在床已久,外界的春光对他而言似乎总是遥远而陌生的。这里通过对比卧病与春光,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感知缺失,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接着,“儿欢梅结子,女喜柳垂丝”两句,诗人通过儿女的欢声笑语,以及梅花结子、柳条垂丝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传递出一种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以及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敏感。
“杖好扶须力,冠轻戴莫移”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病愈后的状态。他需要借助拐杖支撑身体,但即使如此,也尽量保持行动的轻便与舒适。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对身体恢复的谨慎与对日常生活的适应,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郊行殊未可,两失野人期”表达了诗人虽然渴望外出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但由于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这一愿望暂时无法实现。这里的“野人期”可能指的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或与乡村生活的某种期待,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从病中恢复的过程,以及他对春天、家庭、自然的感悟与情感,展现了生命中的平凡与美好,以及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安贫吟.代南溪山人作
平生甘淡泊,守拙安林泉。
寒岩灶常冷,穷井雪难填。
绳床不盈尺,茅屋才数掾。
衣食虽不足,幸无尘事牵。
贫贱可行乐,风月不论钱。
有时游兴至,一身轻如烟。
拄杖追白鹤,箬笠补青天。
或坐古松边,自抚伯牙弦。
或卧梅花下,高咏秋水篇。
胸中随所适,孤云与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