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紫菊》
《紫菊》全文
明 / 屈大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年年紫菊先黄菊,正色繇来得令迟。

稍染清霜朱已夺,深含白露湿难持。

冠边香杂茱萸气,钗畔妍争翡翠姿。

重九最怜开应节陶公篱落未曾知。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白露(bái lù)的意思:指秋季时节,露水开始凝结成白色霜。

得令(de lìng)的意思:接受命令或指示并遵守执行。

翡翠(fěi cuì)的意思:指美丽的绿宝石,也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或物品。

来得(lái de)的意思:指事物或情况的发生或出现非常突然或迅速。

篱落(lí luò)的意思:指围住庄园、花园等的篱笆。比喻人的生活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能自由自在地活动。

年年(nián nián)的意思:每年都;每年一次

陶公(táo gōng)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像陶瓷器一样光洁无瑕,无可挑剔。

未曾(wèi céng)的意思:从未、从来没有

繇来(yáo lái)的意思:繇来是一个古代的成语,表示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无法改变或逃避。

应节(yīng jié)的意思:指根据节日、场合或时令的特殊要求,做出相应的举止、行为或准备。

正色(zhèng sè)的意思:指脸色严肃、表情庄重,表示态度坚决、认真严肃。

重九(chóng jiǔ)的意思:指重阳节。

茱萸(zhū yú)的意思:指坚贞不屈、永不改变的品质和态度。

鉴赏

这首《紫菊》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紫菊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风姿与品格。

首先,“年年紫菊先黄菊”,以紫菊与黄菊对比,强调了紫菊的早开特性,暗示其生命力之强盛。接着,“正色繇来得令迟”一句,赞美紫菊颜色正统,虽晚于黄菊开放,却自有其风骨。

“稍染清霜朱已夺,深含白露湿难持。”描绘了紫菊在霜露中依然保持鲜艳,不被外界环境所改变,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而“冠边香杂茱萸气,钗畔妍争翡翠姿”则通过与茱萸和翡翠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紫菊的独特香气与美丽姿态。

最后,“重九最怜开应节,陶公篱落未曾知”表达了对紫菊在重阳佳节盛开的欣赏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的典故的联想,借以表达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紫菊的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坚韧,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理想境界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朝代:明   字:翁山、介子   号:莱圃   籍贯:广东番禺   生辰:1630—1696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你喜欢

谢张使君惠簟

瘦玉敲风翠干长,织成漪浪莹沧浪。

封题尚带鄱江润,卷赠犹馀燕寝香。

竹笛当年同秀质,桃笙何处避寒光。

微躯讵足当珍赐,持奉亲闱枕扇凉。

(0)

检书偶见故王侍郎嘉叟旧与余倡和之什良用慨然因题四韵

文字名三世,精神运五兵。

徒看遗墨在,却叹曲池平。

浙右频犀麈,江东几兕觥。

倡酬今已矣,抚卷泪纵横。

(0)

次韵黄三以诗分送笋

此君稚子别经年,忽到茅斋意豁然。

自愧清贫馋太守,尝新翻在小春前。

(0)

赋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八韵寄李师载·其八

纷纷车马客,如集市人博。

彼虽有求来,我但快一噱。

忽逢媚学子,时亦撼关钥。

何当携手期,濠上得鱼乐。

(0)

和邢惇夫秋怀十首·其五

相如用全赵,留侯开有汉。

名登太山重,功略天下半。

让颇封韩彭,事成群疑泮。

天道当曲全,小智骜后患。

(0)

再和答张仲谋陈纯益兄弟

渡江羁宦襄江北,红尘染尽春衫色。

春畬辍耕草苒苒,瘦妻病馀废组织。

官仓得粟何常饱,清夜饥肠吟唧唧。

西风吹梦到故乡,千里关山云水白。

可怜夺却田园乐,何异万金输一掷。

乱辙曾无长者车,经年不造先生席。

张侯少年二陈俊,倾盖能如旧相识。

凉秋夏日数来过,要与六经生羽翼。

贫家虽无樽酒欢,小径曾锄待三益。

剧谈莫问井阑干,坐须山月吐半璧。

(0)
诗词分类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诗人
熊琏 李频 韩翃 于右任 徐鹿卿 史达祖 揭傒斯 冯煦 李鸿章 岑安卿 施肩吾 曹雪芹 江淹 廖刚 严羽 刘秉忠 武元衡 柳宗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