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北雁(běi yàn)的意思:指北方的候鸟,特指大雁。比喻离开家乡或离别的人。
春残(chūn cán)的意思:指春天快要结束,残余的春意。
多谢(duō xiè)的意思:表示感谢,用于向他人表达谢意。
节序(jié xù)的意思: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次序进行,不乱不乱序。
客泪(kè lèi)的意思:指客人离别时流的眼泪,表示客人离别时的伤感情绪。
每逢(měi féng)的意思:每逢表示每当、每次,常用来描述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发生频率。
南枝(nán zhī)的意思:指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人或事物。
上坟(shàng fén)的意思:指人活着时,就像在为自己准备葬礼一样,形容非常谨慎小心。
松楸(sōng qiū)的意思:指人才或才智出众,非常优秀。
未有(wèi yǒu)的意思:从未有过,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雨露(yǔ lù)的意思:雨露是指雨水和露水,比喻对人民的关怀、帮助和恩惠。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通过“簪柳”、“上坟”、“雨露”、“松楸”、“北雁”、“南枝”、“啼鹃”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深沉而富含哲理的氛围。
首联“每逢簪柳日,却忆上坟时。”点明了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插柳与祭扫先人坟墓,表达了诗人每当此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往昔与亲人共度的时光,流露出深深的怀念之情。
颔联“雨露亲恩重,松楸节序移。”以“雨露”象征着父母的养育之恩,虽已厚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更迭,这种恩情似乎更加显得珍贵。同时,“松楸”作为墓地常见的植物,象征着逝去的亲人,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也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颈联“春残无北雁,客泪洒南枝。”描绘了一幅春末时节,北雁南飞,而诗人却只能独自在南方流泪的画面。这里的“北雁”象征着远方的亲人或故乡,而“南枝”则代表了诗人所在之地。这一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尾联“多谢啼鹃意,吾归未有期。”以“啼鹃”(杜鹃鸟)的叫声为喻,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然而,“归期未有期”则暗示了诗人目前无法回到故乡,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团聚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团聚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味深长。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正德二年元日日食
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
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
初惊月上弦,复讶晦还魄。
天道虽云幽,人事讵为得。
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极。
曾是佞倖昌,曾是蛮夷猾。
曾是我谏官,匡救乏忠赤。
曾是太史氏,美恶失真实。
曾是心膂病,调燮未有力。
曾是股肱惰,依违怠若职。
曾是执法偏,冤枉无与直。
曾是支度费,箕敛事掊尅。
曾是土木兴,居者未有室。
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
曾是风俗颓,教化未扶植。
曾是纲纪沦,激扬未严密。
曾是正直疏,鸣凤多摈斥。
曾是谗邪显,燕石作圭璧。
曾是牧伯轻,承宣亦壅塞。
曾是郡令虚,孤寡不遑恤。
百度苟无愆,群沴何能入。
挝鼓徒尔喧,大书宜直笔。
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责。
告尔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正德二年元日日食》【明·王缜】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初惊月上弦,复讶晦还魄。天道虽云幽,人事讵为得。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极。曾是佞倖昌,曾是蛮夷猾。曾是我谏官,匡救乏忠赤。曾是太史氏,美恶失真实。曾是心膂病,调燮未有力。曾是股肱惰,依违怠若职。曾是执法偏,冤枉无与直。曾是支度费,箕敛事掊尅。曾是土木兴,居者未有室。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曾是风俗颓,教化未扶植。曾是纲纪沦,激扬未严密。曾是正直疏,鸣凤多摈斥。曾是谗邪显,燕石作圭璧。曾是牧伯轻,承宣亦壅塞。曾是郡令虚,孤寡不遑恤。百度苟无愆,群沴何能入。挝鼓徒尔喧,大书宜直笔。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责。告尔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44467c6d8d520d00823.html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