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居少室黄河畔,秋梦长悬未得回。
荒斋几遇僧眠后,晚菊频经鹿踏来。
灯下此心谁共说,傍松幽径已多栽。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对远离的家乡和旧居的深切思念。开篇"曾居少室黄河畔,秋梦长悬未得回",表达了诗人曾在黄河岸边有一处小屋,秋天时常做梦想回到那个地方,但这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怀念,更是精神上的寄托。
接着"扶病半年离水石,思归一夜隔风雷",诗人因为生病而离开了那片水边的石头,半年的时间里,他整整一个晚上都在思考如何回到那个地方,但却被风雨阻挡。这里的“风雷”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波涛。
第三句"荒斋几遇僧眠后,晚菊频经鹿踏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生活。在荒废的书房里,偶尔会有僧人造访,在他们睡眠之后,诗人的目光落在了被鹿践踏过的晚菊上。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观察,也是对生命和世界某种超然态度的一种写照。
最后"灯下此心谁共说,傍松幽径已多栽"表达了一种孤独感。诗人在灯下思考自己的情感,却找不到与之共鸣的人。"傍松幽径已多栽"则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点滴描绘,通过种植树木来占据和装饰那条偏僻的小路。
整首诗通过对旧居的怀念、生病离别的愁绪、超脱世俗的宁静,以及孤独感和隐居生活的细节,勾勒出一个内心世界的轮廓。这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探讨。
匡庐界黄龙,渐入遂闳深。
平畴郁修广,初日荡云岑。
暑退风稍寒,空濛延远襟。
谁言匡庐近,正藉群峰阴。
悠然南山目,缅彼太古心。
片石柴桑字,徒杠粟里寻。
归来馆何处?
醉石迹未沉。
北窗松风意,岁月去 。
岩幽虎心善,远吹来杏林。
但坐掏石泉,溪回鸣玉琴。
白傅昔年游赏时,山灵故遣芳菲尽。
倘如今日春三日,花放何须更作诗。
名缰利锁叹滔滔,谁识深山洞口桃。
白傅原是无迁谪,缘明佛理故清高。
人间花事斗鲜妍,此地当年若让先;久绝贪争白太傅,相看相感意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