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将踏苇兮歌清风。
- 鉴赏
这首元代寿宁所作的《静安八咏(其七)芦子渡》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秋日渡口景象。诗人以芦苇、流水和大雁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思绪。
首句“芦瑟瑟兮水溶溶”,以“瑟瑟”形容芦苇随风摇曳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秋风萧瑟的氛围;“溶溶”则描绘了水面的平静与广阔,两者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静谧的自然画卷。接下来,“望美人兮袁之崧”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念对象,但并未具体说明是何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这句中的“袁之崧”可能是指某位特定的人物,也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寄托。
随后,“雁呖呖兮心忡忡”两句,通过大雁的鸣叫与诗人内心的不安,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大雁南飞,既是自然界的现象,也常被用来比喻离别或思乡之情。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忧虑,或许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或许是对自己命运的担忧,这种复杂的情绪在大雁的叫声中得到了共鸣。
“眺东城兮江之中”一句,诗人从眼前的芦苇渡口,眺望远处的东城,江面的辽阔与城郭的遥远,不仅展现了空间的距离感,也暗示了诗人情感的深远与广阔。
最后,“吾将踏苇兮歌清风”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自由与洒脱。他选择在芦苇间行走,让清风伴奏,似乎在用行动与歌声,与自然对话,寻求心灵的慰藉与释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探索,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别睢阳故人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
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
苍苔白骨空满地,月与古时长相似。
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