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馈之马。鸲鹆跦跦。公在乾侯。徵褰与襦。
鸲鹆之巢。远哉遥遥。裯父丧劳。宋父以骄。
鸲鹆鸲鹆。往歌来哭。
这首诗描绘了鸲鹆(即八哥)与人的互动,充满了生动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通过鸲鹆的行为,诗人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首先,“鸲之鹆之。公出辱之。”开篇以鸲鹆的叫声引入,暗示了人物的出场。这里的“辱”字,可能并非贬义,而是指鸲鹆对公人的打扰或陪伴,体现了动物与人类之间微妙的关系。
接着,“鸲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描述了鸲鹆的羽毛,象征着其美丽与自由。公人在野外时,鸲鹆或许为他带来了陪伴或是某种形式的帮助,公人则以馈赠马匹作为回应,展现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与回馈。
“鸲鹆跦跦。公在乾侯。徵褰与襦。”这部分通过鸲鹆的动作和公人的位置变化,进一步描绘了场景的动态感。公人可能在乾侯(古代的一种官职或地名),而鸲鹆则在寻找适合的地方筑巢,这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的本能与生存策略。
“鸲鹆之巢。远哉遥遥。裯父丧劳。宋父以骄。”这里转而探讨了鸲鹆巢穴的遥远,以及与人类情感的关联。可能暗示了距离与思念,或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同时,通过“裯父丧劳”和“宋父以骄”的对比,表达了对勤劳与骄傲的不同态度,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思考。
最后,“鸲鹆鸲鹆。往歌来哭。”以重复的鸲鹆叫声结尾,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寓意着生命的循环与哀乐交织。鸲鹆既是欢乐的歌唱者,也是悲伤的哭泣者,体现了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鸲鹆这一形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人物情感和社会伦理,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与细腻感受。
执袂还应立马看,向来离思始知难。
雁飞不见行尘灭,景下山遥极目寒。
旅客摇边思,春江弄晚晴。
烟销垂柳弱,雾捲落花轻。
飞棹乘空下,回流向日平。
鸟啼移几处,蝶舞乱相迎。
忽叹人皆浊,堤防水至清。
谷王常不让,深可戒中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