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泉通废沼,编蔓制新垣。
闲屋租邻老,低畦养鹜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伍庆年在溪边开辟荒地,自给自足的生活场景。通过“觅得溪偏处,开荒作小园”,可见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追求,选择了一处溪水旁的僻静之地,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园。接着,“引泉通废沼,编蔓制新垣”描述了诗人利用自然水源,改造废弃的池塘,编织藤蔓作为篱笆,展现了他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和对生活的细致安排。
“闲屋租邻老,低畦养鹜孙”则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他将多余的房屋出租给邻里的老人,同时在低矮的田埂上饲养鸭子,既照顾了邻里,又增加了生活乐趣。最后,“自然甘素位,宁为□□存”表达了诗人满足于简朴生活,不求功名利禄,宁愿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文人伍庆年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归宿,追求简单而充实生活的哲学思考,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官船晚泊浔阳郭,把酒长怀靖节贤。
腰折竟辞彭泽米,眉攒宁种远公莲。
归来松菊开三径,老去柴桑受一廛。
晋代衣冠谁避世,刘家社稷自书年。
虽云富贵非吾愿,已有清高独尔传。
千载令人吊遗迹,好山青立县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