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不自蠹,而蠹于木。蠹极木心,以丰尔腹。
蠹兮蠹兮,何全其生。无托尔形,霜松雪柽。
这首诗名为《蠹》,出自唐代诗人齐己之手。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某些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思考。
"蠹不自蠹,而蠹于木。" 这两句诗开篇便揭示了主题——蠹虫(一种寄生在树木内部的昆虫)的生存状态。它并非自食其身,而是选择寄生于木,使人不禁思考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接着,"蠹极木心,以丰尔腹。" 这两句诗描绘了蠹虫深入树木之内,以此为食的场景。这里,“木心”暗示了蠹虫渗透至木材最核心的地方,而“以丰尔腹”则表现出蠹虫通过这种方式来丰满自己的肚子,生存状态得到了极致的满足。
诗人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偶或成之,胡为勖人。” 这里的“偶或成之”意味着蠹虫在树木内部偶然成功繁殖,而“胡为勖人”则是诗人对这种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人类去干扰这些蠹虫的生存?
紧接着,“人而不真,繇尔乱神。”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行为的不赞同。这里,“人而不真”指的是人们往往不以真诚之心对待自然,而“繇尔乱神”则是说这种不真实的人类行为扰乱了自然界原本和谐的秩序。
最后,诗人感慨地发问:“蠹兮蠹兮,何全其生。” 这里,“蠹兮蠹兮”是对蠹虫的呼唤,而“何全其生”则是在询问这些小生物如何才能保全它们的生命。
整首诗通过对蠹虫与树木关系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弱小生命命运的关怀,以及对人类不当行为的批判。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