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扇栖鸾送,薰烟作凤回。
碧绡轻远隔,吹透小春梅。
此诗以“蚊笙”为题,巧妙地将蚊子与笙乐相联系,构思新颖独特。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夜独特的景象。
首句“良夜笙何起”,开篇即以疑问引人入胜,仿佛在问世间为何在美好的夜晚,会有笙乐响起?接着“斯蚊聚水隈”,点明了地点和场景,暗示着这美妙的音乐并非来自人间,而是由蚊子所发出的特殊声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氛围。
“暑清成市绕,曲细负山来。”这两句进一步展开画面,夏日的清凉环绕四周,仿佛形成了一个集市,而蚊子的鸣叫声则如同曲折的小溪,从山间蜿蜒而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蚊子声音的特性及其来源。
“挥扇栖鸾送,薰烟作凤回。”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扇子比作鸾鸟,蚊子的声音仿佛是鸾鸟在扇动翅膀,而薰烟则化作了凤凰的回旋,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诗意,同时也暗示了蚊子声音的美妙和吸引。
“碧绡轻远隔,吹透小春梅。”最后一句以“碧绡”比喻轻盈的蚊子声音,仿佛隔着一层薄纱,遥远而清晰,最后“吹透小春梅”,将蚊子的声音与春天的梅花联系起来,不仅表现了声音的穿透力,也寓意着生机与希望,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蚊子的声音描绘得既神秘又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高超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