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濑无舟渡,回溪有路通。
荠麦摇晴绿,林蕉逗晚红。
清钟隔岩寺,留憩听松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从歙县进入海阳时所见的自然风光与内心感受。首句“浅濑无舟渡,回溪有路通”描绘了水边的景象,浅浅的水流中没有船只,但曲折的小溪旁却有小径可通向远方,暗示着虽然外界环境看似有限,但内心世界却充满了探索的可能性。
接着,“独行过市上,元只在山中”两句,通过对比城市与山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在繁忙的城市中独自行走,实际上心灵早已远离尘嚣,回归到内心的山林之中,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荠麦摇晴绿,林蕉逗晚红”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景色,荠菜和小麦在阳光下摇曳生姿,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而傍晚时分,树林中的芭蕉叶似乎映衬出一抹晚霞的红色,色彩对比鲜明,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与和谐之美。
最后,“清钟隔岩寺,留憩听松风”则以寺庙的钟声和山间的松风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远处寺庙传来悠扬的钟声,仿佛是心灵的呼唤,让诗人停下脚步,静静地聆听松林间轻柔的风声,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巧妙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三四株松匝草亭,便成彭泽柳为名。
莲峰隐去难辞阙,浐水朝回与出城。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沈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