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浸剸犀剑,光翻翼虎营。
愁闻笳吹起,并是断肠声。
这首《关山月》由明代诗人胡直所作,描绘了夜晚在边关哨所中,月色如洗,照耀着连绵的山脉与遥远的边塞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孤独的氛围。
首句“刁斗夜偏惊”,以刁斗(古代军队中用于报时和警戒的器具)的声音在夜晚显得格外刺耳,暗示边关的不平静与警觉。接着,“关山月正晴”转折,描绘出月光洒满关山的宁静与明亮,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意境。
“那堪元塞影,遥共故园明。”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即使在如此壮丽的月色下,边关将士们仍难以忍受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月光下的边塞之影仿佛与故乡的明月遥相呼应,勾起了对家的深深怀念。
“泠浸剸犀剑,光翻翼虎营。”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冰冷的月光比作浸润在犀牛角剑上的寒气,而“翼虎营”则可能象征着边关的军营,月光在其中翻滚,既表现了军营的肃穆,也暗示了边关的紧张局势。
最后,“愁闻笳吹起,并是断肠声。”笳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于表达哀伤之情。在这首诗中,笳声响起,不仅增添了边关的凄凉氛围,更直接表达了边关将士内心的愁苦与思乡之情,仿佛每一声都是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呼唤。
整体而言,《关山月》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了边关将士在月色下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既有壮美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边塞诗。
曾闻海上蓬莱山,珊瑚之树翡翠环。
贸易往往得奇货,千艘万舶随去还。
今日来时非畴昔,魍魉攫人惊远客。
牵船上岸不放行,千金万宝皆一掷。
邱墟惨淡何市阛,轻行辄罚千百锾。
去家既苦远,居此复苦艰。
误入蓬莱山上山,无乃南峤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