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陪 崔 大 尚 书 及 诸 阁 老 宴 杏 园 唐 /刘 禹 锡 更 将 何 面 上 春 台 ,百 事 无 成 老 又 催 。唯 有 落 花 无 俗 态 ,不 嫌 憔 悴 满 头 来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事(bái shì)的意思:指不必要的事情,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或无法得到回报的事情。
春台(chūn tái)的意思:指春天的台子,用来比喻春天美好的景色或时光。
落花(luò huā)的意思:指美好的事物逝去或破灭,形容事物的悲凉或人的遭遇不幸。
面上(miàn shàng)的意思:面上指的是表面上的,外表的意思。形容只看表面,不深入了解或不关心内在情况。
憔悴(qiáo cuì)的意思:形容人因疾病、忧愁等原因而面色憔悴、容貌消瘦。
上春(shàng chūn)的意思:指人年纪大了,却仍然保持年轻的心态和活力。
俗态(sú tài)的意思:指人的言行举止低俗、庸俗,缺乏修养和教养。
无成(wú chéng)的意思:指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的人。
- 注释
- 更:更加。
将:拿。
何面:何种面貌。
上:登上。
春台:春天的舞台。
白事:指人生中的大事,如丧事。
无成:没有成就。
老又催:岁月催人老。
唯有:只有。
落花:凋零的花朵。
俗态:世俗的拘束或偏见。
不嫌:不嫌弃。
憔悴:形容面容疲倦、瘦弱。
满头来:满头都是。
- 翻译
- 我又能以何种面貌登上春天的舞台,一事无成只换来岁月催人老。
只有落花保持着不受世俗拘束的姿态,不嫌弃我满头的憔悴与疲惫。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开篇“更将何面上春台,白事无成老又催”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岁月的流逝中,对未完成心愿的急迫和无奈。这里的“春台”象征着时光的流转,而“白事无成”则是对个人抱负不能实现的感慨。"老又催"强调了时间紧迫,给人一种生命短暂、岁月不待人的压力。
接下来的“唯有落花无俗态,不嫌憔悴满头来”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其自然的境界。这里的“落花”象征着自然界中最美好的东西,即使是衰败凋零,也不失其美丽;“无俗态”表明这种美景与世间的喧嚣和污浊无关,保持了它的纯净和高洁。"不嫌憔悴满头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衰老现象的接受和赞美,即使是落花,也能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无需掩饰或抗拒。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中衰老现象的超然态度。诗中的意境淡远,情感深沉,体现了古典诗词特有的哲理和艺术魅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飞来峰歌
我欲灵隐陟高峰,经兹且漫穷窈䆗。
三十六曲既盘降,韬光庵已散幽抱。
奇境当面竟失之,山灵或我粗疏笑。
辞骑屧步聊尔为,乘舆何必拘葩瑵。
千亿化身栖碧岩,法华国土奚能考。
一佛一树经所云,非色非空谁则晓。
是时雨后幻阴晴,洞中钟乳垂津宝。
便当摆脱六根尘,如是法味餐以饱。
而我先忧后乐人,与佛有缘无就道。
作歌亦如慧理叹,传名而已堪绝倒。
孤鸾
前朝书至。惜故国春光,三分去二。
雨雨风风,暗落天涯清泪。
春深不教寒尽,把旧时、绵衣还寄。
所恨归期不定,强逢场作戏。叹别来、光景疾于驶。
问入梦容颜,为客丰致。比那登舟日,可一些无异。
只愁这番瘦了,未必因、风尘劳瘁。
一纸何曾尽说,说多时无寐。
竹林七贤图
中原胜地衣冠薮,魏晋风流动人口。
竹林有客称七贤,千古閒情一杯酒。
应从晚岁看冰雪,不向京尘醉花柳。
霜枝入鬓助萧骚,风籁鸣弦和清浏。
官曹懒入步兵厨,琴调谁传广陵手。
堤防不为此曹设,极目颓波正东走。
魏国江山晋版图,林泉旧迹空回首。
山公雅论终无用,馀子纷纷竟安咎。
新亭洒泪复何人,将相徒悬印如斗。
丹青点染半形似,遗像犹烦辨谁某。
长歌吊古意茫然,九原有作君知否。